在信息化支持下,教育教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在网络时代,翻转课堂变成了新的常用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的效率效果得到了一定保障,改变了教师工作的模式。而它和教学的传统方式有着明显差异,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改其被动模式为主动,使其学习的效果可以得到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翻转课堂的作用
翻转课堂要求对课堂内外具体时代进行重新的调整,让学生得到学习主动权[1]。在此类模式中,学生要在课外时间主动进行预习,而课堂时间会用于师生对具体学习问题的探索,使得教学的针对性得以充分提高。在翻转课堂的支持下,学生重新得到了学习及课堂的主动性,他们经过课堂前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以对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保障了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中,教师利用问题提问学生,也能明确学生学习的效果,使得课堂活动的设置、教学问题的设计变得更加科学有效,保障课堂有效性。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翻转课堂的策略
(一)课前的学生主动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时间往往不会被教师用于对教学内容的过多讲解,为此,学生应该利用音频、视频等文件自主进行学习[2]。因此课堂时间会出现明显变化,曾经教师讲授的模式会得以改变,成为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并和学生讨论及分享。在此类模式中,教师要对课程合理安排,在课前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学习课件,让学生突出主体地位,主动进行课前的学习。
比如,在《我是什么》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前在家长群发送《我是什么》的朗诵视频、生字讲解等视频。在家长的协助及教学课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跟随故事讲解般的课件,对本文章描写的主角“水”有所了解,而在变、极、海等生字的讲解中,学生也能初步了解这些生字的读音和拼写。在课堂中,为激发学生兴趣,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设计“你猜文章中描写的是什么?”等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言。在提前学习后学生对文章内容会有所了解,因此他们能积极的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此时教师再写出极、变等生字,鼓励学生读出它们的发音,便能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提高学生学习印象的同时,也让教师的后续教学拥有正确方向。
(二)课堂的师生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为明确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通过提前准备的问题提问学生,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教师能对其预习状况有所了解,并确定后续教学的重点[3]。在教学中,往往存在重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小组,为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鼓励他们组内讨论,再由教师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对重难点进行梳理讲解。在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教师的适度引导和教学,学生的充分自学,都让学生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比如,在《场景歌》一课中,本文虽然显得朗朗上口,深得学生的喜爱,但是文章中会有着更多的生字,使得学生在课前学习后,也不能充分了解文章内的生字。为此,为达成识字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成为学习小组,使其在组内分别交换各人认识生字的状况,让一些简单的如园、队、巾等生字问题得以在学生组内解决。然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组内总结难字,再由教师整体总结后,结合生字的字形、造句等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群、桥、领等生字,通过课前学生的学习配合课上师生的合作,让本节的生字问题得以充分解决。
(三)课后的学生学习巩固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后的巩固环节也属于关键环节。当学生经过课前自学、课上学习后还是没有理解知识点后,他们便要重新对照课件进行学习,将不懂的问题和同学、教师进行讨论。而在班级群中,教师可以发送拓展性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结合个人需求深入进行学习,使其知识面得以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比如,在《树》一课中,文章通过朗朗上口的语句,为学生介绍了树木的类型及生长习性。在经过课前的学习和课上活动后,为保障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对照课件学习枫树、梧桐树、木棉等树的名称生字,使其学习的效果得以保障。而在本文介绍的树木生长习性影响下,一些学生会对此方面的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树类相关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受下,充分了解树木的作用、生长习性及类型等知识,使其知识得以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改良成为了各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何让教学显得更适应学生,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已经成了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而翻转课堂便是一类教学的有效方式,它的应用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效果增长。教师要将教学课件灵活应用进课前、课中及课后,和学生充分讨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让信息技术充分服务于翻转课堂的构建,让翻转课堂的效果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徐艳红."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No.1010(35):166-166.
[2]梁秀娟.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天下(综合),2020,000(006):P.1-1.
[3]陈翠锦.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v.3;No.59(12):2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