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腮腺又称唾液腺,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大对涎腺,以及位于口咽咽部鼻腔和上颌窦黏膜下层的小涎腺组成。涎腺肿瘤是涎腺组织的多发病,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约占80%,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占80%,而恶性肿瘤占少数。腮腺恶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放化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文依据80例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期护理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其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防治方法。
二、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进行手术切除的80例腮腺恶性肿瘤。纳入标准:(1)有完整的临床护理资料;(2)经病理诊断为腮腺恶性肿瘤;(3)均进行手术治疗。80例患者中男33例,女47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73岁,以30~50岁年龄组最多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为7年。
2.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22例,腮腺浅叶切除术16例,腮腺全叶切除术35例,腮腺全叶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7例。其中5例患者于外院行第1次手术,术后未予任何辅助治疗,因复发入本院行再次手术。年随访时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
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结果
本组80例患者随访65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6年,余16例失访,存活时间超过3年60例,超过5年55例,3年生存率为92.3%(60/65),5年生存率为84.6%(55/65)。腮腺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面神经障碍、涎瘘、味觉出汗综合征、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本次回顾分析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与2年随访并发症发病率发现,2年后并发症发病率显著低于住院期间的发病率(P<0.05)。术后住院面神经障碍发病率中,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最低(4.55%),腮腺全叶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术最高(57.14%);涎瘘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1.82%)与腮腺浅叶切除术(35.29%)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发病率均为0%)。
三、讨论
腮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达30多种。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腮腺肿瘤的预后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特别是良性腮腺肿瘤。但是,恶性腮腺肿瘤的手术难度与术后并发症依然成为医学界的难点之一,特别是恶性腮腺肿瘤面神经损伤。肿瘤的恶性程度与手术方式有密切关系,也与术后并发症有显著相关性。
3.1面神经障碍
由于腮腺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神经和血管丰富且分布复杂,因此手术时最大的难点就是尽可能地避开神经,特别是面神经。然而,腮腺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时常常需要全切术,穿插在腮腺的神经也成了必须切除的部分。而神经的损伤或切除,导致术后面神经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手术结束后,如何预防或早日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腮腺恶性肿瘤术,特别是腮腺根治术与淋巴清扫术后护理的重点,具体措施如下。
(1)减轻头面部水肿。术后遵医嘱给予激素、抗生素等治疗,叮嘱患者适当多摄入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同时,良好的体位也可以减轻头面部水肿。在患者麻醉清醒后,患者可以采取半卧位的体位,让头面部“立”起来。(2)面神经障碍的早发现。在术后每日定期询问患者面部的感觉,有无麻木、放射性疼痛等,并仔细观察鼻唇沟、眼睛闭合和额纹等是否有异常,在患者能忍受的前提下让患者鼓腮和吹口哨,观察是否有困难。每一次询问与观察都进行记录,并交予或亲自与医生沟通。(3)面神经障碍的护理。对于有异常者,要判断是否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面神经障碍,同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护理人员对于出现面神经障碍者,可帮助进行表情肌功能训练,以提高面神经障碍患者的痊愈率。
3.2涎瘘
由于创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瘘。涎瘘产生的原因为:(1)手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2)术后加压不当;(3)术后引流不畅。因此,要预防涎瘘,术后护理中应注意对手术伤口的加压和术后引流畅通。(1)加压包扎:采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加压的强度以患者开口说话一横指为宜。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过松则导致绷带滑脱,特别是患者头部在睡眠等情况下受到摩擦,在开口说话和进食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涎瘘。而过紧则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导致呼吸不适,且会影响包扎的局部血液循环的畅通,有报道因弹力绷带过度加压导致耳垂坏死,造成部分耳垂切除。对于伤口的加压和包扎情况要定时巡查,特别是交接班的时候要成为重要内容。
3.3味觉出汗综合征
此种并发症的原因是被切断的耳颞神经和原支配腮腺分泌功能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再生时,与被切断的原支配汗腺和皮下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发生错位连接愈合,故而当咀嚼和味觉刺激时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同时引起面部潮红和出汗。该并发症虽然没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影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该并发症的护理主要是正确指导患者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对患者的刺激。
3.4皮瓣坏死
皮瓣坏死的原因:(1)手术中血管的损伤;(2)术后感染、包扎过紧等情况。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皮瓣的情况,包括皮瓣表面温度和皮瓣颜色。一般术后12h皮瓣温度略低,但在12h后皮瓣温度会有所回升。若在术后几天内,皮瓣温度较高,很可能是已经感染,也需要积极处理。皮瓣颜色的观察,若按压局部皮肤略显苍白,稍后可以恢复,皮瓣处于正常情况下,若皮瓣出现紫色、绛紫色,甚至紫黑色,则是皮瓣出现异常,需要尽快排除原因,积极治疗。
3.5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随着无菌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术后抗生素的应用,目前切口感染的发病率逐年降低。防治切口感染的护理,密切观察切口皮肤周围的情况,是否有红肿热痛,切口处引流管的通常,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本次回顾分析发现,只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其主要原因是该患者合并糖尿病,由于糖尿病是消化性疾病,常引起血浆蛋白下降、血细胞吞噬功能减退及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易伴发严重感染,加重病情。因此,对于术后有合并疾病的患者应高度重视感染情况的发生。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腮腺全叶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的面神经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而涎瘘最低为0。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在护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处理,不但可以降低因为护理措施不严谨而导致的并发症,还可以降低因为手术方式、病况而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的严重情况。经研究分析发现,得到合理护理措施的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在出院后其产生的面神经障碍、涎瘘以及味觉综合征等症状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在2年后的随访中,其发病率已经显著低于住院期间。但本文是回顾性分析,还没有明确的数据进行支撑。今后的临床护理研究中,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张琳,韩博,张世春,王丽霞,于皞.腮腺肿瘤手术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4):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