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史在高职“概论”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教学实施为例
黎泉妍 王亚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黎泉妍 王亚生,. 改革开放史在高职“概论”课中的运用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教学实施为例[J]. 哲学研究进展,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3.
摘要: 改革开放史是“四史”中的重要内容,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本文以党中央“四史”学习精神为引领,立足高职“概论”课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厘清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现实意义,并重点探讨两者有机融合的基本原则及着力点。
关键词: 改革开放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研究
DOI:10.12721/ccn.2021.157053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研究课题“党建引领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史研究专项)“党史学习教育与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DSYJ118)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江社规办【2021】5.号)阶段性成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阐述了学习“四史”的重大意义。高职思政课作为高职“四史”教育的主渠道,需要主动思考“四史”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方法与途径。其中,改革开放史作为“四史”中现场感最突出的历史,“概论”课作为高职思政课中理论性最强的学科,探索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意义深重。

一、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现实意义

从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近 43 年,改革开放经历了从起步和全面展开、稳步推进、深化拓展,到十八大以来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四个阶段。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历史也是现实。当下的高职学生群体基本是“00”后,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带来的社会全方位变迁构成了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把改革开放鲜活的历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理论教学中,其触动不言而喻。

(一)实现政治引领功能

“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内外敌对势力常常拿新中国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史做文章,历史虚无主义和“颜色革命”的威胁是贯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始终要警惕的主要动向。唯有历史最让人清醒。改革开放史记录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举足轻重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同世界上一些国家社会分裂加剧甚至引发严重政治动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都构成了“概论”课中实现政治引领最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依据。

(二)提升理论教育实效

“概论”课是集中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课程,但任何思想和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学生必须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各个阶段的思想和理论。而高职学生普遍政治理论基础偏弱,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加之高职思政课程体系中没有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意味着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是增强“概论”课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题中之义。

一、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限制和课程目标的规制,究竟如何处理历史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关系?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两者融合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引领放首位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其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改革开放历史,而在于引导大学生认清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性变化,客观评价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消除对于改革开放的误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的认同和信心。也就是说,把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要把政治引领放首位。

那么,“政治引领”引领什么呢?改革开放史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建设的历史,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史,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本质上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彰显。因此,把政治引领放首位,在政治引领上要包含以下要点: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为什么“能”;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三、目前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哪些;四、时代赋予大学生的改革开放责任和使命是什么。

(二)理论教学为主,历史教育为辅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区别于改革开放史的专题式学习。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中固然具有必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历史教育可以喧宾夺主。在处理历史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高职“概论”课教师要明确“概论”课不是历史课,改革开放史教育要围绕“概论”课程目标服务。

其重点在于:一是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讲清相关理论生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脉络,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二是分析理论时要抓住重大问题,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拘泥一些细枝末节,不能以猎奇的心态聚焦一些奇闻轶事,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史料学习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改革开放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二、 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着力点

在坚持政治引领优先正、区分课堂主次的基本原则下,何以落实改革开放史有效融入高职“概论”课中?时下不乏“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研究,这些研究为实际教学提供不少启发和参考,也带来不断深入的思考。

(一)学情分析——高职学生的认知状况

“备学生”是设计有效的教学实施的前提。当下高职学生群体基本是“00”后,在学习特点上,他们的思想日益开放与活跃,但一些学生意志薄弱、上课容易走神,学习缺乏主动性,难以接受抽象的理论教学。而在知识基础上,他们通过此前历史和政治课、高职阶段的《形势与政策》课学习,对于改革开放历史的主流主线有一定了解。他们善于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有着自己的观察和价值判断。大多数学生由衷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如何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怎样看待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等问题理解不深,他们对于改革开放何去何从、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担当等问题普遍缺乏主动关注和思考。这就意味着提升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的实效性,必须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设计,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应抓住学生疑惑的思想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并结合教学目标,形成教学逻辑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方法考究——善用史料启发

将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实现史料呈现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必将涉及对史料进行筛选和处理。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3年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中涌现一系列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这些历史素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加以呈现。从宏观层面,需要交待清楚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微观层面,善于挖掘改革开放的故事、文件,善用启发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案例教学法,做到不仅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重大历史结论来呈现和评价改革开放的历史,还要将改革开放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故事及时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点面结合引导学生在历史叙事中把握政理、学理、事理。例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之“党的基本路线”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主线,用数据和史实在宏观上突出讲好党国层面的成就,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制度认同。在微观层面上,可以引用“西单民主墙发酵变质”的具体历史事件,从微观处具体、生动地启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领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意义。

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把本土资源融入教学。人们一般对在时间、空间或情感上距离自己较近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所生活、学习的城市的地方资源,把当地发生的、与教学内容有紧密关联的历史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教学,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形式选择——突出学生主体性

提升改革开放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实效,在用好史料的基础上,还必须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教学形式创新。比如开拓现场实践教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入微纪录片制作比赛、观点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与参与度。例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时,“南方谈话”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可以组织学生用VR的形式参观“南方谈话”场馆遗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我是实事求是派”、“南方谈话”等主题的微纪录片,由优胜组进行课堂展示,调动学生主动了解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与重大意义,从而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

四、以“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实施为例

把改革开放史融入“概论”课中,其范围包括从邓小平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成果,把握好邓小平理论,有助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色。怎样实现改革开放史有机融入“邓小平理论”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史的了解,又可以深刻领悟邓小平理论丰富的改革辩证法思维,及其之于中国的指导意义?

(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历史叙述相融合

在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融入要点参考:1.以逃港潮的历史为引子,对比上个世纪70年代宝安县和一河之隔的香港在工资以及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回顾改革开放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况,交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以及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2.结合改革开放的演进过程,从历史发生学的视角分为“提出基本命题、构成理论轮廓、形成理论体系、确立指导地位”四个阶段,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五大等重要历史事件,截取相关文本、语录和史料背景,交待清楚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逐步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在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中,融入要点参考:1.结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事件,从降下的旗帜,升起的困惑中,解读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结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非洲搞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及中国社会主义早期探索阶段的得失、“南方谈话”等重要史料,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三步走”战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等内容。3.抓住真正触动传统体制根基的两件重要历史事件——以“抓大放小”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制和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和内涵。

在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中,融入要点参考:1.联系导入中提到的逃港潮,展示港澳台青年乃至世界各地青年来中国大陆升学及就业的图片,对比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科技实力等方面的数据变化,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并且使学生从改革开放释放出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拥护“两个维护”。2.引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意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

(二)重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把改革开放史融入高职“概论”课中除了重视课堂教学,还应拓展切实可行的校外课堂,重视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沿海到内陆,吹遍中国大地,各地都有关于改革开放的遗址遗迹,或者博物馆、纪念场馆、主题公园等资源。比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深圳设有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大南山改革开放纪念公园。可以把思政课堂搬到本土改革开放遗址遗迹、纪念场馆中进行实地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打造浸润式体验,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   

结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改革开放仍在继续,从“十四五”时期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将是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在高职“概论”课中融入“四史”,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讲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厚植政治认同,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是高职“概论”课教师有待继续开垦的“责任田”。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