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哲学》中假设的科学与艺术
刘佳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佳文,. 论《艺术哲学》中假设的科学与艺术[J]. 哲学研究进展,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摘要: 《艺术哲学》中第三编和第五编中提及了有关“拉辛和莎士比亚”的少量内容,前者将两个作家及其作品对立放置于种族基本性格的语境下讨论,后者则指向与前文近乎“相悖”的议题:杰出艺术作品“和谐”的同一性。本文从这一处矛盾出发,探寻丹纳的行文逻辑背后蕴藏的“美的本质”问题,对人性迟徊的悲观和时代赋予的科学理性在丹纳身上达成了某种自洽的统一。
关键词: 艺术哲学;拉辛和莎士比亚;美的本质;科学精神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基金资助:

《艺术哲学》书中只在第三编和第五编中提及了有关“拉辛和莎士比亚”的少量内容,前者将两个作家及其作品对立放置于种族基本性格的语境下讨论,后者则指向与前文近乎“相悖”的议题:杰出艺术作品“和谐”(1)的同一性。这里的“和谐”可看作是丹纳对理想艺术作品要点的概括,即“作品中的特征越显著越占支配地位,作品越精彩。……艺术家运用作品所有的原素,把原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时候,特征的形象才格外显著。这样便建立起第三个尺度。”基于此,如果以“内容”和作品的“集中效果”之别申辩背道而驰的合理性,丹纳却又明确地写道“风格把内容包裹起来,只有风格浮在面上”(2),进而把风格总结为作品组织结构不可或缺的三要素(3)。同样有趣的是,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希腊雕塑三编长篇累牍式的自洽论证,拉辛和莎士比亚仅是丹纳独摘出来的特定论据,篇幅极其窄小,却成为前后行文中少有的直观自我否定。

需要注意的是,丹纳作品中的任何一则例证都应该看作是对自己观点的践行,而不在于这个事物被文中每一处观点举例。如若一个例子只能证实部分逻辑,而与丹纳整个理论体系相悖的话,那么丹纳想要以《艺术哲学》一书解释建立艺术的法则(rule)无疑是失败的。基于这个前提,对同样的古典和浪漫论述所产生的裂隙究竟意味着什么?宏大结构的表象下,推理的前提必要条件真的可靠吗?丹纳所述之本质是艺术真实之本质吗?艺术能否被科学解释?拉辛和莎士比亚会带给我们答案。

一、作品先行与假设的讨论

极富文采的讲稿常常引导读者进入文字迷宫的路径。第三编第一章看似是从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先决历史条件入手,从外貌、身体机能、感觉和动作三个物质条件探索脾气性格、配偶关系、政治制度、文学作品、宗教信仰五类社会生活分歧;但事实上,丹纳的思考逻辑被论述技法紧紧掩埋了。拉丁民族喜欢“形式”的特点固然会影响拉辛的悲剧写作;拉丁文学经典的作品合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莎士比亚的戏剧包罗现实生活一切残酷,下贱和平凡的细节,既使用韵文,也使用散文;日耳曼民族热爱的本质和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也确能成为影响莎翁写作因素。

但在丹纳的“思考”中究竟是作品先行,而非观点。作者首先累积了巨大容量的作品,艺术“经验”(4)丰富。这是丹纳写成《艺术哲学》的必要条件,失去这一点,整个论述也就失去了厚度和光彩。第二步,依照艺术馆藏中的“典型”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进行逻辑推理检验。第三步,依据推理后的假设去建构一个理论或理论性的结论,以便让这个结论对原先所研究的问题给予合理性的解释。丹纳自己也写道:“这规律建立在两种证据之上,一种以经验为证,一种以推理为证”(5)。当论述种族影响观点,拉辛与莎士比亚拉出来对立,种族和作品内容被巧妙地简单等同时,追本溯源,至少可以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于经验的主观性。“经验”这个词必须按照非常广范围的方式来理解,从而才可以在非常广范围的精神现象中去获得它,所有这些都包含了对一部艺术品的反应即时的或延迟的、自发形成的或经过培养的。在如此强烈的主观性筛选条件下,如何保证所选择“典型”的客观性呢?高乃依在古典主义悲剧上的成就是高于拉辛的,《熙德》的古典主义特征也明显高于《费德尔》。那么身处十八世纪的丹纳为放弃高乃依,选择拉辛,其中或有经验的主观性作祟。另一方面,书中提到时间可以提炼经典,而这正加剧了对文中所入选典型的焦虑——作者的主观性是否能和客观性平衡?第五编中对于埃斯库罗斯比索福克勒斯更加完美之观点无疑响应了拉辛并非孤例。

此外,经验的挑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关注个别的文学现象,如特别突出的、吸引人的、以至奇特的少数作家作品,而无视了巨量的文学产品;只钻研一个个令人目眩的文学高峰,而对广大的文学平原和山体视而不见,并试图论述以个体特点代表整体。如此,作为基石的“经验”本身就并不坚实,建筑在这一前提上的理论又谈何稳固呢?

第二个问题意识在于推理链环的缺失。首先,拉辛悲剧形式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归结于古典主义的要求,而非种族问题。“(拉辛)是曾经带着镣铐走上竞技场的”(6)这种对某一个非典型的孤立对象的推理拓展到集体中,似乎很难确定一定会成立。其次,看似自洽的推理过程泯灭了文学作品的本体。文本是文学史的第一重点,正如上文所诉,丹纳的思考是由作品推向理论的。但神奇的是文中使拉辛和莎士比亚取得巨大成就和决定他们的作品外在状态,并不能解释这成就本身的价值。只能解释拉丁文学和日耳曼文学为什么会发生,却不能说它怎么样,更遑论两者之比较、史论之思维。

另一方面“美学的第一个和主要的问题是艺术的定义。”(7)丹纳在第一编开头就作出假设——“艺术的目的(本质)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设定出艺术本质的答案;而遗憾的是,假设的本质并不是对世界反映,而是对世界的构造。假设各门艺术都具有某一“共同的本质”,并且用这一不证自明的本质作为审美判断的绝对标准。在丹纳的叙述中,“艺术的本质既不是模仿事物的外表,也不是复制客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是为了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传统美学的共同本质之幻想只是在用一种含混不清的、大而化之的语言,将各门艺术统辖在某个空洞而本来就充满歧义的本质公式之下,忽视、混淆和抹煞了各门艺术之间的本然差异。这些艺术本身也直到18世纪它们才包容在“艺术”这个大概念之下。

进一步来看,如果艺术只能根据不同种类的艺术品和艺术来解释,那么我们需要放弃假设吗?放弃去寻找一种共同特性的可能性吗?怀疑本身就是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某种意义上艺术的本质是被假设的,这种假设混淆了艺术概念的某些重要内涵,但讨论这种假设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科学与艺术

丹纳试图以一种科学化的方式描述艺术,对是诗歌、雕塑、绘画、建筑和音乐五种类型艺术,尤其是前三种类型的艺术研究后总结规律。“艺术品必须是由许多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了一个总体,而各个部分的关系是经过有计划的改变的。在雕塑,绘画,诗歌三种模仿的艺术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

一种对科学的迷恋,对普遍规律的迷恋使理论论述变得狂热起来,甚至认为“在科学上都可以解释”(8)。“艺术与科学相连的亲属关系能提高两者的地位;科学能够给美提供主要的根据是科学的光荣;美能够把最高的结构建筑在真理之上是美的光荣。”丹纳的态度似乎充满了矛盾性:他深受19世纪科学精神陶染,又认为“理性和健康是昙花一现,侥幸所得”(9);他所坚持的艺术个性与感性和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自相矛盾。奇妙的是,对人性迟佪的悲观和时代赋予的科学理性在丹纳身上达成了某种自洽的统一。这很好地回答了丹纳在划分艺术品的等级时会偷换不同的评价维度,甚至以绝然相反的标准划分。拉辛在精巧的剧作结构、巧妙高雅地雄辩中固然是上上等的文豪,但也最为古典,充斥着虚荣的“外表和装饰”;莎士比亚在刻画人性方面固然是最为丰富、全面、深刻而列为上上等的,是能够透过理解人性来让人理解自身的一面镜子,但也最好地展示了人性的情欲和丑恶,包罗“一切残酷、下贱和平凡的细节”。前者属于共相的美学批评,后者是殊相的道德评价,而道德模式只是丹纳附加上去的,与纯美学并不真正调和。

丹纳迷恋科学的背景无须赘言,但值得反思的是个别艺术作品的经验真的能够作出普遍性推广吗?美学观点能够普遍化吗?丹纳自认为科学的归纳对艺术创作真的能够具有指导意义吗?对普遍规律的迷恋隔离了正常的评价与认识。

结语

理性建成了丹纳的理论系统,但道德理性却使丹纳落入科学窠臼。丹纳处于世纪交叉口的异常复杂甚而矛盾的世界,他博采众长、虚怀若谷,但见微知著的眼光每每又与大胆概括的总体结构发生了奇怪的抵牾:传统的鉴识和雅趣往往冲淡了他对富于激情缤然纷呈的想像型艺术的崇拜之情。他期望着在矛盾的真知灼见中左右逢源,但细微处尽是处处针锋相对,丹纳不得不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地之中。对待丹纳的学说我们究竟应该报以何种态度?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给出了答案:

老人——“让我们继承下去吧。”

青年——“让我们检查一切。”

参考文献

[1][2][3][5][7]丹纳.艺术哲学[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409、404、408、38、17、349.

[4]理查德·乌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192.

[6]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9] Taine Hippolyte. 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anglaise(1864);[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4.

作者一 姓名:刘佳文;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96年11月;籍贯(具体到市):山东省泰安市   民族:汉   ;最高学历:西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在读 ;目前职称:无;研究方向:电影史与理论批评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