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近年来,中成药以其服用方便,易于携带保存,不良反应又相对较小,疗效稳定等特点,深受儿科临床药物使用者的青睐,尤其是儿科清热类中成药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其广泛应用,其中的一些不合理、不科学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降低疗效,甚至可能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因此,重视儿科清热类中成药在儿科中的应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亟不可待。
2、儿科清热类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儿科清热类中成药种类多、成分繁杂,加之儿童发热的原因分证复杂,医务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使儿科清热类中成药的对症使用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辩证不准,分证不明
辩证施治原则是中医学体系的重要基本理论,儿童发热的成因繁杂多样,部分医师治疗人员诊疗素质欠缺,不熟悉辩证施治原则,对症状的辨别不准确,仅仅依据西医诊断即开具清热类中成药。比如儿童发热症状,就存在恶寒发热、壮热等辩证要点,可按照卫表证、肺热证、胃热证等多个分证进行对症下药,不辩证清楚就单纯的开具清开灵、新清宁片等药物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
2.2剂量不准,缺乏规范
目前中成药对儿童中成药的剂量规范还不完善,成人服用的剂型多,儿童专用剂型很少。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各系统的功能远未发育完善,身体机能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对药物的代谢功能方面较弱,用药要谨慎科学。但有些医生认为中成药药性温和,换算成儿童剂量服用似乎药量太小,一般按成人的剂量开据药物,由此造成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2.3盲目自信,不良反应预估不足
缺乏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认知缺失是目前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有些人盲目的认为中成药一定是无害安全的,吃不对了也没什么危害,这种认知的造成的安全隐患对儿童尤为严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组织功能尚不完善,具有区别于成人特殊的生理特点,但目前中成药对儿童的不良反应长期缺乏相应的监测信息和数据,加之临床用药复杂,在不了解药物配伍知识和药物成分毒性的前提下,贸然用药极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3、正确合理使用儿科清热类中成药的建议
3.1着力提高儿科诊疗人员素质
充分考虑儿科用药的特殊性,首先各级医院应建立中医药专家定期讲解授课制度。定期邀请药学专家对临床中药师进行培训,提高儿科医师的中成药使用水平,更好的为患儿服务。其次应积极鼓励中药师参与到临床中医实践中,鼓励中药师进入病房巡诊,与儿科医师一起参与日常查房,了解患儿病情变化,指导中成药药物使用,并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解决中医药辩证施治原则不甚明了,仅依据西医疾病名称开具中成药物的问题。最后要强化儿科医生责任意识,坚持严守病机、审因论治、辨证用药的原则。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务必了解该药品说明中的适应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慎用、忌服等事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目的。
3.2着力规范儿童中成药使用剂量
针对当前儿童中成药使用剂量标准不明确、使用剂量随意性大等特点,对医药科研院所、医院等医疗机构来说,建议对目前临床使用的儿童用中成药进行系统性的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药物适应症壮、用法与用量、药物有效性以及临床安全性等项目,并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制定建立儿童中成药用药指南数据库,并对医生开放查询。对政府医药监管部门来说,应加强对儿童用中成药立法,规范儿童中成药使用管理,严格管控儿科中成药用药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尤其对儿科中成药药物说明书的内容、格式以及审批制度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
3.3着力建立儿童中成药安全评估机制
针对儿童使用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缺乏系统统计、收集、分析及预警措施,建议各级医药使用管理单位定期对不良反应案例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分析,并及时发布儿科不合理用药的分析报告和干预措施。而儿科临床医生开具处方时,更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和相应的病证,辨证用药并给予恰当剂量。同时及时跟踪回访,监测患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组建不良反应信息数据库,避免儿童使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4、结束语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石,儿童疾病的诊疗和药物使用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随着儿童中成药,尤其是清热类中成药的广泛使用,我们更要精益求精的规范中成药管理使用,确保在解决病灶的同时坚决保证用药安全。
[1]王春婷,李玉基,夏东胜,等.儿童用药现状及对策[J].中国药物警戒,2015,10(08):492-494.
[2]田虹,田侃.浅议完善含毒性药材的儿童用中成药的管理规范[J].中国药房,2014,25(23):1102-1123.
[3] 张成祥.中成药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56例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6 4(4):22-35.
[4] 刘玲.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5(5):143-148.
[5] 刘艳秋 程兰英 张瑞#.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4(9):102-113.
[6]池建军.中药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