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力概念的起源
生产力的概念最早在魁奈的著作中有所体现。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农业是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创造财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农业才是生产中有且仅有的部门。因此,他的生产力思想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的。魁奈认为魁奈认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取决于农业的发展。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就必须增加人口和财富的投入。魁奈十分强调人口的增长对财富增长的作用。他在《谷物论》一文中写到:“要复兴我们的农业,只能以增加人口为前提。”。“简括地说,收入的增加引起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收入。”在《人口论》中,他开门见山地指出:“构成国家强大的因素是人:财富是由于他们的需要而增长的;人们所需的生产品增加得越多,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越多,他们就越富裕。”“因此,在增加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人们本身就成为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然后他又进一步说明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因此,人口状况和人们的劳动力的使用是国家经济政策中的主要对象,因为土地的肥力、产品的售价和资金的合理使用都决定于人的劳动和他们的积极性。”大卫·李嘉图则是从机器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生产力理论。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三十一章《论机器》中这样说道:“我要证明的一切就是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可能伴随着总产值的减少。”“这种交易现在将停止了。……因此,这使我们得到同样的结论:劳动需求会减少,维持劳动所必需的商品不会和以前一样大量地生产。”大卫·李嘉图认为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反而会使生产力水平下降。
二、分工概念的起源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分工概念主要起源于威廉·配第与亚当·斯密。威廉·配第是英国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在他的经济理论中,较多的论述了他的分工思想。
威廉·配第的分工思想则在继承前人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已经认识到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他以织布业为例,通过描述织布过程中的分工,论述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像这样认识到劳动分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引起产品价值量的减少,成本降低,是配第的分工思想同以前的分工思想显著不同的地方。以前的分工思想,如色诺芬、柏拉图的分工思想的着眼点是分工与使用价值及其质量的提高,而配第的分工思想的着眼点则是分工与价值、成本之间的关系。色诺芬、柏拉图是从自然经济的观点出发的,而配第则是从商品经济的观点出发的。因此,从分工理论的发展历史过程来看,配第的分工思想与古代的分工思想相比已前进了很远,对分工的认识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生产力思想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虽然马克思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论述,但是其生产力思想还未十分成熟。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给安年柯夫中写信,在信中对蒲鲁东的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结果,而这种能力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认为自然和人是构成生产力的两个生产要素。其中自然是客观要素,人是主观要素,只有当这两个要素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产生出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此时能够把生产力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科学技术敏锐发现概括出来,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指出工人阶级具有最强大的生产力。因为工人阶级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生产方式也是最为先进的,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此外,大机器生产下的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的阶级。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将会是推翻资本主义的最强大的力量。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马克思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定义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类在地球上繁衍了上百万年,在这期间也产生了诸多文明。产生文明的条件之一便是人类的劳动,是人类对更好生活的追求与繁衍生息的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通过劳动来生产或者制造自身所需的物质资料,生产力也由此成为了人类社会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与其同时,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敏锐地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工业化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弊病暴露无遗,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势必会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而极大地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毋庸置疑,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在中国也的到了肯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亦是把恢复生产力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上。毛泽东主席向来十分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在苏区发展生产力,对抗国民党反对统治。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表达了在旧中国经济落后的状况下,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想法。建国后,毛泽东对生产力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即在社会主义的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发展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弗·梅林著,樊集译、持平校译.《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5]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弗朗斯瓦·魁奈著,吴斐丹、张草纫选译.《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大卫·李嘉图著,周洁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冯佳琪,( 1997.02—),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男,汉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