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穿一次后可以多次使用的针称为静脉留置针。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较长时间留置②用药便利③对血管刺激小等优点,因为它在临床上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因此,在目前的儿科护理临床上,该法得到了有效广泛的推广。在儿科护理中,经常需要多次穿次,但是因为儿童的年龄小,所以这样通常会很容易对儿童造成静脉损伤。静脉留置针刚好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它可以减少穿刺次的次数,使患儿的静脉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很大的降低。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医院的治疗效率,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接下来我们将以某医院在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这一段时间内该院的500例治疗案例为研究对象来说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随机选取的500个例子为研究对象,随机把它们分为两个组别,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二百五十人。在观察组中,男性130占人,女性占120人,年龄范围为1到1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1.2)岁,住院时间为两星期到十星期,平均住院时间为五周;在对照组中有男性140人,女性110人,年龄在1到11岁,平均年龄为(4.8±1.5)岁,住院时间为两星期到八星期,平均住院时间也是五周左右。两组数据符合统计学的要求,(P≤0.5),实验结果有说服力。
1.2.1穿刺
在观察组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时,首先要用体积分数为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棉球的刺针与皮肤接触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时候,要先将肝素帽拧紧,在按照常规操作的步骤去继续进行下去,完成穿刺。
1.2.2护理
在医疗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细菌对患者的感染。比如杀灭穿刺点和肝素帽的病菌。每天在每次使用穿刺的时候,都要用为体积分数为百分之七十五的乙醇对穿刺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的情况。留意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比如红肿、干燥等。如果发生这种现象,一定要将针拔出进行重新穿刺,避免对患儿发生感染。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要注意控制好输液的流速,并时刻观察输液管道是否通畅。
1.3 判断标准
定期记录两组患儿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满分为100分的积分制度,搜集患儿对治疗的满意程度,通过对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临床护理效果的区别。
1.4统计方法
用一定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检验。
2结果
在治疗的过程中,两组的患者中并未发现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的现象,治疗的效果大致相同。在观察组中,只有三例患儿有静脉留置针脱落的现象,经检查发现是自身行为造成的。
3讨论
儿科患者的年龄小,血管较细较脆,非常容易被刺破血管,因此,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技术时比较困难,而且患儿的心智不成熟,容易害怕,反复的穿刺会使得患儿的恐惧感大大的增加,不利于治疗的进行,医院的工作效率降低,造成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会影响医患关系。静脉留置针不能够长期的接触皮肤,因为会造成红肿现象。因此要定期的活动输液的地方,避免持续长时间的输液。患儿的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要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给予较为重要的关心。
有些注意事项需要给予较大的关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会造成堵管、渗液、过敏等等的现象。当患儿的肌肉因为穿刺而发生痉挛时,此时常常会造成堵管现象,导致药液无法进入静脉,使患儿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当穿刺技术不恰当、针头的不稳定以及患儿的多动活泼的天性等将会造成渗液现象。输液胶带以及汗液的刺激等等的一些常见的因素是造成儿童发生过敏现象的过敏原。
综上所述,在临床儿科护理中对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可以大大地降低穿刺的次数。然而,考虑到静脉留置针需要较长期的留在患儿皮肤内,所以,在使用静脉留置针时要特别关注患儿的情况,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避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 在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6).
[2] 刘京彩. 关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系统医学.2016.(12).
[3] 闻云.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2014.(33).
[4] 刑金莹. 儿科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17.(11).
[5] 唐科文.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