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于春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于春娥,. 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教育研究,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摘要: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实现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东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 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查建议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基金资助: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实现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据统计,山东省2019年有200余所大学,61.45万高校毕业生,每年数量众多的毕业生参与到全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这些学生是否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身体力行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到自己的言行和工作中,对整个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为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建议,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山东省的经济文化建设,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山东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卓有成效的,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载体和媒体传播等方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掌握了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但是在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对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认识等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有欠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觉行动,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愿意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正确区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它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其中既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有个人崇拜、等级观念、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缺乏创新等消极要素。我们学校在教育中,虽然倡导和实行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是一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观认为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从而丧失兴趣,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己没有关系。

2、多元文化的碰撞造成部分学生的价值迷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对个人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严格要求,而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社会环境与以前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别,多数学生既注重独立思考、自我实现,也追求舒适、时尚的生活方式,受西方电影、电视剧、音乐、网络等影响,部分学生在行为方式上逐渐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主动参加到西方的节日庆典中,甚至认为西方文化优于中华传统文化。

3、我国素质教育体制机制需要继续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是一项重大而漫长的工程,它应该贯穿于中国人一生的教育中,应该潜移默化的渗透并内化为中国人的自觉行为规范。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虽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应试教育还是占了很大成分,为了在激烈的中考、高考中胜出,学生们广泛受到所谓的“成功哲学”影响,人格教育和生命教育被忽视。大量的作业和高强度的课堂教学使得很多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课本以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到了大学中,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学习奖学金、考上研究生和找到心仪的工作,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专业课学习和考证上,不阅读古典著作,不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获知途径需要完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载体中,通识教育选修课涵盖面最大,但其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一方面,有些课程选课人数爆满,一座难求;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几乎没人选修,只能被迫取消。这一方面与任课老师的选题有关系,另一方面与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呈现出密切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些课程是开设的,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满意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对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各学校建立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协调组,搭建沟通、学习、借鉴、交流的平台,形成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合力。二是健全投入机制。设立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等。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各级部门、学院研究、弘扬、传承的情况,纳入到对该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督促各单位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力度。

2、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增强其吸引力。一是继续发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识教育选修课、各社团活动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三种载体的承载机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与时政相结合,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分析当代现象,用当代的事实印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三是加大力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宣传栏、展板等设施,利用图片、漫画、导图等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四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挖掘各专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形成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良好继承创新体系,实现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覆盖。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一是通过引进一批传统文化方面专业人才以及优秀专业后备人才,充实学校的研究及工作力量;发掘校内优秀人才,开设一批高质量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加强指导,提升学生社团、学生活动的层次。二是选派一批青年文化人才进行进修培训,同时聘请一批知名学者、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加强学术研究能力。三是依托各校的文化品牌,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不断提升各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四是组织好项目论证,每年提出一批研究课题,由各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自行选择进行研究,对部分重点课题采取直接委托相关部门和专家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专题演出、展览、讲座等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对于场地的使用和产生的相关经费,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4、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是通过在各类校内媒体(网站、微信、微博等形式)开设专栏、制作专题片等方式,产出精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二是通过利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宣传活动,组织传统文化进教室、进宿舍、进班级,让学生深刻的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传承责任感。三是树立榜样的力量,大力表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做好的好的单位和个人,凝练经验,予以推广。四是走出校门,开展传统文化项目体验、产品试制等,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营造出全校师生重视、关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5、依托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研读古典名著的热情。将古典名著阅读作为各学校“读书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邀请知名教授推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目,增强读书活动的实效性和长效性,全面推动读好书、读名著的广泛开展,进一步营造读书的浓厚氛围,举办各类报告会,广泛开展古典名著感悟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内涵。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