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高校乃至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对象。在每个高校里,都存在一定比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贫困生群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因素:来自偏远的农村、山区或西部欠发达地区
2.家庭因素:来自单亲、低保、父母离异、父母下岗失业或多子女家庭
3.外在因素:由于天灾人祸等突发状况导致经济条件恶化
从2007年始,国家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格局,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等资助方式,确保了每个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被打上了“贫穷”的烙印,往往易产生心理负担,如自卑、失落、人际关系敏感、迷茫、无助、自我认同感较低等负面情绪。长期居于不安和恐惧状态,极易导致学生滋生认知偏差,如读书无用论、人穷志短、金钱至上、仇富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特殊的价值观现状,直接影响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在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从儒家思想中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不仅开拓了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新思路,而且更易被学生群体接纳、吸收,从而自觉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儒家“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是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髓。
仁,即恻隐之心。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仁者爱人”。首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好家庭经济贫困认定工作,完善贫困生档案,用真情、真心、真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集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班干部等力量,多方面激发贫困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之情,驱散因物质条件贫乏带来的心理自卑、胆怯和孤独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同时应加强对贫困生群体的仁爱宣传教育,使其从意识层面认识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而做到心胸豁达、奋发有为、不抱怨、不仇富、不曲解,真诚善良。鼓励学生多参加假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使其在关爱他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感受爱人之心带来的崇高价值感、发掘自身价值所在。
义者,宜也,即处事得宜合理,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义”之培养,一、高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活动形式、拓展实践途径、优化网络环境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贫困生群体心中生根开花,从而能够见得思义、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树立健康良性的价值观,自觉抵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以及西方腐朽文化势力的侵蚀。二,通过感恩教育,强化学生“义”之精神。通过“励志感恩”的主题讲座、雷锋活动月、以及每年的迎新、毕业典礼和学校大型活动为契机,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感恩回馈教育和传统美德熏陶,从而树刚义之正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礼者,示人以曲也。着装仪容是展示学生青春气质与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要引导贫困学生着装干净、朴素,仪态恭谦、大方,成长为文明之礼、心胸豁达、自立自强的人。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高校要通过发挥榜样的示范辐射作用,达到见贤思齐效应,引导贫困生形成自立自强的价值观。高校每一年,开展“年度励志人物”、“自强之星”等评比活动,选拔出品学兼优的模范人物,为学生树立起“精神偶像”,使之成为大家见贤思齐的榜样,从而带动和辐射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刻苦、坚韧、自立、自强。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诚实守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针对贷款学生开展“诚信申请、诚信使用、诚信还款”教育;教育学生恪守学业道德,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求职就业时,引导学生求职材料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诚信求职、诚信上岗。高校应使诚信、端正的品质,成为学生价值观中最坚不可破的一部分。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诚实守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针对贷款学生开展“诚信申请、诚信使用、诚信还款”教育;教育学生恪守学业道德,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做人;求职就业时,引导学生求职材料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诚信求职、诚信上岗。高校应使诚信、端正的品质,成为学生价值观中最坚不可破的一部分。建立失信处罚机制。对于不诚信申请贷款、不诚信使用、不诚信还款,以及考试徇私舞弊的无诚信行为,学校应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增加学生的失信成本,筑牢“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品质,引导学生“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信的宝贵品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准则。
“温良恭俭让”是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其中“俭”是一种勤俭节约的价值观,高校在贫困生价值观教育层面,要引导其“开源节流”。一、艰苦朴素,减少不必要的生活开支,即为节流。二、授之以渔,增强创造财富的能力,即为开源。通过为贫困生群体引荐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家教、促销等社会实践兼职机会,使其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夯实自立自强理念,从而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同时高校应为贫困生群体制定专业化的指导与服务机制,通过帮助他们发展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早日具备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财富的能力,使其将“财富的获得要靠勤劳、踏实”的价值理念铭记于心。三. 儒家“忠孝廉耻勇”的高尚品格,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的导向。
“忠孝廉耻勇”即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高校应引导贫困生群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精神。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穷”, 要有“胸怀天下”的情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忠于学习、忠于工作岗位、忠于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要引导学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思想清正、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为高校贫困生群体的道德建设树起新标杆。
要引导学生果断、勇敢,鼓励学生面对逆境,要有越挫越勇的锐气;面对心理障碍,要有勇于跨越的底气;时刻保持笑对生活的姿态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才能成为生活的勇者、强者,才能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号
3. 蔡聪裕.儒家“五常”思想视角下的高校资助与人工作探究.中图分类号:G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