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段历史既是中国近代史,也是屈辱史,更是救亡图存探索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迫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向外国学习,汲取教训,以求得救国和防敌。在这一历史潮流中,林则徐首先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观点,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持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朽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师夷之技并不能解决这一根本的制度性问题。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虽然给西方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最终没有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责任。此后,以张之洞、李鸿章为主要代表的洋务派提倡“中西结合”,并试图通过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通过局部改良来维持封建统治。1894年,洋务派创立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清政府为解决战争赔款带来的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这两方面因素作用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展“戊戌变法”,试图推动清政府走上一条自上而下的改良资本主义道路,但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厄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并不彻底,革命成果被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所窃取,中国很快陷入军阀混战的混乱状态,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救国梦破灭。
事实表明,在内忧外患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无法承担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先进分子陷入仿徨甚至绝望的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并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主张,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引进,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条件和社会氛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使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此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支点(李捷,2009)。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深刻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该规律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其中包括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毛泽东同志还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矛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全面科学的掌握,这是一个认识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来源于并用于指导中国的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科学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综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也是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二)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脱离具体的实践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谈理论,否则只能是空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探索历程,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的土壤进行持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迄今为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次历史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未来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什么阶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时代主题和特征,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也都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一)毛泽东思想的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凌辱,摆脱屈辱、从被奴役到“站起来”是近代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毛泽东思想成型、成熟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涵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原则等内容,也涉及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以一个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
中国人民“站起来”时,面临的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积贫积弱和民生凋敝情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1949年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只有近123亿美元,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如何富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面临的新的时代主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既取得了成就,也走了弯路,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1979年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四千亿达到4100.5亿元,是1952年的6倍多,人均GDP达到423元,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中国人民远未实现富起来的目标。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观察,于198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这一重大判断为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从社会主义革命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李捷,201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重大问题,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突破性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突破10万达到10.03万亿元,经济总量于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到2012年时GDP突破50万达到53.8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74元。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大踏步紧随世界潮流,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张士义,2020)。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从富起来到对强起来的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的杰出贡献集中体现在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1世纪新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魏晓东,202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代重新站在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王霞,20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之前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从2012年到2019年,中国GDP从53.86亿元进一步增长至99.09万亿元,人均GDP从39847元增加至70892元;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1月18日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1.6万亿元(约合15.7万亿美元),历史性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对于今后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必将向着伟大复兴梦想不断前进,在“第二个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2]李捷. 纪念五四运动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N].光明日报,2009年5月4日。
[3]恩格斯. 致威纳尔·桑巴特[A]. 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 矛盾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
[5]毛泽东. 实践论[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
[6]李捷.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N].人民日报,2014年8月29日。
[7]徐光春.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求实,2013年9月16日。
[8]张世义.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M].天地出版社,2020年1月版。
[9]魏晓东.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0年第6期。
[10]王霞. 多维度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1]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0[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