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全身小动脉会因持续升高的血压而发生病变,若不加以控制,最终会造成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目前西药虽然见效快,但长期服用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且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中医治疗讲究“三因制宜”,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可以有效降压,还可以改善临床证候,且耐药性低、不良反应少。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内治法
1.从风论治
风为六淫之首,可从多途径侵袭人体而引发高血压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眩晕、头部胀痛、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活动不利、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等症状。风邪有内外之分,外风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外风之邪可从口鼻或肌表而入,上攻巅顶,扰动清窍以致眩晕。高血压病的发病关键在于内风扰动,肝阳偏亢是内风生成之源,内风之邪责于阳气之变动,阳亢化风,上扰脑窍,故血压升高。治疗当以祛外风、平肝风为原则。感受外风者宜疏风解表,方选川芎茶调散治疗,风热上壅者可选用菊花、金银花等疏散风热之品;肝风内动者宜平息肝风,方选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等治疗。李代苾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风阳上扰证患者的血压水平。毛德西教授运用天麻钩藤六叶汤治疗肝风上扰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显著,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此外,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但目前缺少其治疗风邪上扰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2.从火论治
火性升腾,燔灼炎上,循经上扰脑窍,脑窍感邪则发本病。临床多以血压升高、头晕头痛为主症,常伴有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等实热症状或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弦细或细数等阴虚症状。火为热之甚,有实火与虚火之分。高血压病实火的产生与肝经有关,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火上炎,而生实火;虚火的产生多与肝肾二脏阴阳失调相关,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虚火内生。因此治疗当辨清虚实,随证选方。实火之证当平肝阳、泻肝火,常选用天麻钩藤饮治疗,火热重者可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泄火;虚火之证当补肝肾、平肝阳,常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柳威等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结果显示,该法可显著降低血压,降压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西药的治疗组。段馨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杞菊地黄丸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结果显示,其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
3.从痰论治
痰邪停聚体内,影响水液代谢,阻碍气血运行,气机升降失调故发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头晕头重、困倦乏力、腹胀脘痞、呕吐痰涎、舌淡苔腻、脉弦滑等症状。高血压病痰邪的产生与五脏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浊内生;肺为储痰之器,肺气亏虚,宣降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则生痰;肾主水液,肾阳、肾气亏虚,津液气化失常,痰邪内聚;木克土,肝气失调克于脾胃,脾运失司,痰浊中阻;心之阳气不足,“母病及子”而致脾气不足,气血生化无源,痰邪内聚。治疗当以祛湿化痰为原则,临床针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常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治疗。代洪绪等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45例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结果显示,该方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减轻临床症状。陈云选取98例原发性高血压痰湿壅盛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和对照组(硝苯地平缓释片)各49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可有效控制血压,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刺激、中药足浴以及子午流注指导治疗等,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
1.穴位刺激穴
位刺激包括针灸治疗、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可通过刺激身体有效穴位,疏通经脉,进而起到降压作用。利小华等以活血散风、调和肝脾为原则,采用针刺人迎穴以及双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穴之法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与采用口服降压药物治疗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可有效控制血压,且降压效果远高于口服降压药物组。穴位贴敷及耳穴压豆简单易行,是较为安全的降压手段。冯曙霞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体方式如下:将吴茱萸研磨过筛,加食醋调成糊状,摊至贴敷片,分别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并取患者耳穴定位,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穴位,给予按摩刺激。结果显示,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能进一步增强降压效果,缓解患者失眠情况,改善生活质量。
2.中药足浴
中医足浴可改善下肢循环,通达经络,稳定血压。方誉等对近年来中药足浴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认为中药足浴可辅助降低血压水平。华山等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结果显示中药足浴有着良好的辅助降压的作用。钱银芬等选取84例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降压处理及日常生活干预,观察组加以中药足浴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发现:观察组的血压水平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说明中药足浴在辅佐降压方面效果颇佳。
3.子午流注法
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随时间变化而涨落,即为“子午流注”,运用该理论治疗高血压病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李冀等认为阴虚阳亢证患者的血压呈双峰双谷状,其血压变化与“辰酉时”关系密切。辰时阳盛、偏阳亢者此时血压峰值最高,酉时阴虚、偏阴虚者此时血压峰值高,临床治疗可依据血压峰值择时治疗,以达到平衡阴阳气血、降低血压的作用。焦文波等在子午流注理论的指导下,引导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时间与血压的波动规律与峰值在卯时与酉时进行服药,同时指导饮食起居,结果表明采用子午流注运行理论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有效改善血压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结论:本文从中医内、外治法入手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中医内治法从风、火、痰、瘀、虚的角度出发,依据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给予患者口服中药治疗,疗效显著,但中药治疗见效慢,不适用于急性发作期。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刺激、中药足浴以及子午流注法等,形式多样,便于医师操作,辅助降压作用显著,广泛应用于临床,联合中医内治法更能有效防治高血压病。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1)关于风邪致病、瘀血致病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不全面;2)临床研究方法大多数是在西药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缺少安慰剂作对照,无法真正评判中药的疗效;3)缺少针对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进行改进的研究;4)缺少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研究。因此,未来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方面,应当规范并完善研究方法,开拓研究思路,加强中药安全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壮壮,郭兆安,岳桂华.基于中医“血不利则为水”理论治疗高血压肾病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28):3177-3181.
[2]许明东,岳桂华.数据挖掘在处理高血压病中医诊疗信息中的应用进展[J].大众科技,2020,22(09):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