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联合HFOV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斌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斌,. iNO联合HFOV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儿科杂志,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8072.
摘要:
探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5月医院接受的患有严重呼吸衰竭的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前后临床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临床呼吸功能指标相比较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呼吸观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变化相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H,PaO2的值高于对照组(P<0.05),PaCO2的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新生儿严重的呼吸衰竭症状中,使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相关血气指标,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改善氧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一氧化氮;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
DOI:10.12721/ccn.2021.158072
基金资助:

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是临床症状常见并发症[1]。此类病症复杂,恶性程度高,会导致新生儿大量死亡。常频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治疗重度呼吸衰竭常用手段。但此类方法无法恢复正常氧合,因此临床常使用高频震荡通气与吸入一氧化氮联合治疗[2]。但是,关于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患有严重呼吸衰竭症状的患儿作为对象,探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5月的医院接受的患有严重呼吸衰竭的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胎龄36~39周,平均(39.30±1.34)周;住院时间5~21 h,平均住院时间(11.20±2.00)h。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胎龄37~40周,平均(39.89±1.27)周;住院时间6~18h,平均住院时间(10.25±1.23)h.两组患者的临床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资料相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临床重度呼吸衰竭诊断的标准[3],吸入氧浓度大于0.5,动脉血氧分压低于50mmHg,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皮测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0.85[4],常规机械通气达到四小时以上。

(2)排除标准:患者具有严重的多发畸形临床症状,机械通气不足一天,具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活动性肺出血症状,具有精神疾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所有患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常频通气。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的模式,当治疗无效或临床效果不佳时,以及达到重度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并征得家属同意后,采用联合治疗方法,并继续给予基础治疗进行辅助[5]。保证保温,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防止感染。以及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保证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稳定等[6]。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采用呼吸机高频振荡模,实施肺复张的措施,使患者的右膈顶与第九肋水平相当,机械通气超过一周或者发生肺气漏。经皮血氧饱和度稳定时,右隔顶可以维持在第七后肋水平,调节平均气道压,达到肺复张状态,频率为12赫兹,调节吸入氧浓度,经皮血氧饱和度达到稳定水平振荡幅度,调节震动的频率可以使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稳定水平,目标血气值主要保持在95%[7]。二氧化碳分压为50mmHg,机械通气超过七天或者是合并的支气管发育不良,二氧化碳分压达到65mmHg,但是需要保持患者体内血酸碱度值大于7.2,患者氧合指标降低时需要提高患者吸入氧的浓度,每次保持在0.1,患者发生二氧化碳潴留时,需要调高机器振幅,保持二氧化碳分压在允许范围。患者的病情发生好转后,首先逐步降低吸入氧浓度,调节至0.4左右,然后缓慢降低平均气道压,拔管后需要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进行通气。吸入一氧化氮治疗,采用质量流量控制仪接入呼吸机进行治疗,同时在近患者呼吸道端接口处连接一氧化氮浓度监测仪。吸入一氧化氮初始浓度为10ppm,吸入一小时后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患者病情好转后,每隔12小时下调一氧化氮剂量 降低至3ppm可停止吸入一氧化氮,继续基础治疗。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前后临床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包括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

(2)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包括PH(酸碱度),PaO2(血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临床呼吸功能指标相比较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呼吸观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x̄±s)

截图1741571325.png2.2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变化相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H,PaO2的值高于对照组(P<0.05),PaCO2的值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x̄±s)

截图1741571341.png3.讨论

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是重症监护室常见危险病症,近年来 常频机械通气大量应用于治疗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儿经常频械通气,治疗后不能缓解机体缺氧症状。主要原因为原发病正严重,导致肺部萎缩,常频机械通气会造成机体气压伤,加重肺的损伤。因此治疗效果不佳。目前临床上常将高频振荡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的补救性措施。对于难治疗的患者,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相比较更有效,可以更柔和的增加早产儿肺部容积,保证肺复张。使肺部气体均匀分布,清除二氧化碳,改善氧合,从而减少了肺损伤。可以明显地减少机械通气的气压伤,减少肺气漏。大量研究表明,使用高频通振荡通气可以减少目前临床使用的常频机械通气的次数,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更有研究表明,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进行治疗的同时,可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了肺泡扩张,改善患者肺部的顺应性,进而改善了患者的机体氧合状态,缓解缺氧症状。同时,二者联合治疗可以使肺表面活性物质更均匀的分布于肺内部,减少了消耗,提高生物学的利用率,增加机体本身的肺血流,改善氧合。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呼吸观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治疗新生儿严重的呼吸衰竭症状中,使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改善氧合。一氧化氮是一种选择性的肺血管舒张剂,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呼出的一氧化氮水平可以作为判断气道炎症的标准物,在治疗肺部疾病中得到较多的广泛应用。近年来,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使用效果。一氧化碳可以选择性的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患者的通气比值,促进氧合,并且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吸入一氧化碳在新生儿中应用广泛。可以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的聚集,减少了炎症反应,增加肺部的修复,抑制纤维化的过程,可以改善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还可以改善肺部的发育。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进行治疗,可以进行互补,更容易打开萎缩的肺泡,有益于肺部体内气体交换发挥更大的作用,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PH,PaO2的值高于对照组(P<0.05),PaCO2的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治疗新生儿严重的呼吸衰竭症状中,使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相关血气指标。

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严重的呼吸衰竭症状中,使用iNO(一氧化氮)联合HFOV(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相关血气指标,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指标,改善氧合,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 薛梅. 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 安徽医药, 2019, 23(3):588-590.

[2] 郭静, 张耀东, 金娟,等.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对新生儿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J].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8, 045(004):322-325.

[3] 王中柱, 刘杰. 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联合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034(006):1423-1426.

[4] 孙健伟, 洪小杨. 体外膜肺氧合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8, 16(06):65-70.

[5] 宛洋, 张舒晴, 岳冬梅. 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评价[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9, 26(9):687-690.

[6] 杨锦利. 呼吸机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低氧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合状态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034(012):2773-2776.

[7] Klapsing P , Moerer O , Wende C , et al.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guided by transpulmonary pressure in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pigs[J]. Critical Care, 2018, 22(1):1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