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常见病,也是一种危重症。有文献指出,ICU患者中有31%属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患者发病后,肾功能低下,血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急剧升高,可导致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现象。既往,临床多通过间歇性血液透析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血液中液体可迅速被清除,但机体会有液体平衡障碍发生,不利于患者的肾功能恢复。连续性血液透析是一种新血液净化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便捷,可维护人体内环境稳定等多种优点[2]。本文主要对比不同血液透析治疗方案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为对象,选取80例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4例、16例,年龄限度是40-79岁(59.67±6.14)岁,糖尿病肾病、急性尿毒症、结节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有18例、12例、7例、3例。观察组,男、女分别有25例、15例,年龄限度是41-79岁(59.80±6.17)岁,糖尿病肾病、急性尿毒症、结节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有16例、13例、7例、4例。上述资料比较,显示(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间歇性血液透析),选取患者的颈内静脉或是股静脉作为穿刺静脉,穿刺成功后常规留置导管,与 F60 聚砜膜透析器进行有效连接,然后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治疗参数如下,血流量300-350ml/min,透析液流速550ml/min,透析面积1.4m2。若患者无出血症状存在,则给予0.4mg/kg肝素注射,达到抗凝治疗的目的,每小时追加肝素3-11mg。若患者有出血症状存在,则给予40U/kg低分子肝素注射,达到抗凝治疗的目的,每小时追加15U/kg,隔天治疗1次,一次治疗时间控制在4-5次。
观察组(连续性血液透析),将患者的中心静脉作为穿刺部位,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与血液净化仪以及透析器进行有效连接。治疗期间相关参数如下,置换液流速3-5L/h,每间隔4h更换置换液1次,一袋置换液4L,血流量是200-250ml/min。抗凝方法和对照组相同,结合患者是否出血进行相应抗凝。患者每天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1次,1次治疗时间是8-12h。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1)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3]如下,显效: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恢复正常。有效: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明显恢复。无效: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无明显变化。(2)肾功能指标,包含血清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三项。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患者数量分别是33例、39例,比值显示(P<0.05)。
2.2肾功能指标对比
血清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是比较指标,透析前比较显示(P>0.05),透析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注:与同组比较,△P<0.05。
3.讨论
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肾脏疾病发病率日益升高。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伴有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血液内有大量代谢废物蓄积等病理症状,所以容易发生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不适症状。血液透析是临床比较推崇的一种治疗方案,其中间歇性疗法可在短时间内将人体血液中大量液体清除,虽然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但不利于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连续性血液透析是现今比较推崇的一种新治疗方案,也是血液透析治疗中的一种。该疗法有效清除人体中毒素经多余水分,可有效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血肌酐以及尿素氮含量。该疗法的脱水速度比较缓慢,可为机体提供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机体内环境稳定性更好,有利于人体氮质血症的控制,可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最后,在治疗期间定时更换置换液,可更好的进行血液过滤净化,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中的溶质浓度,促使机体容量恢复平衡。
由上可知,血液透析可有效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但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好,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显会.连续性血液净化和间歇性血液透析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电解质水平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1(25):206-207.
[2]张海涛,刘西纺,鲁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9):44-46.
[3]潘峰,蔡庆莉,李金喜,赵荣荣,赵静.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与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