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意蕴
陈小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小姣,. 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意蕴[J]. 哲学研究进展,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85.
摘要: 《生活与哲学》作为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核心支撑,在教学中存在着素材匮乏、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理论与生活实践脱节等问题。这需要教师将鲜活的教学素材引入课堂。中国古代寓言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将中国古代寓言引入课堂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哲学教学生活化。本文总结了确定了中国古代寓言的内涵、深入挖掘它们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和独特的教育价值,为其应用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中国古代寓言;哲学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85
基金资助:

(一)研究意义及内涵

哲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尤其重要,但其教学现状又最不容乐观。学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哲学是高深的,对其学习有畏难情绪。这需要教师能够将鲜活的因素引入课堂,降低知识难度,促进哲学教学生活化。寓言故事特别善于使用或诙谐幽默或辛辣嘲讽或循循善诱的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和譬喻的艺术手段,简略精当又委婉地给读者讲故事,并留下广阔的思维留白,启发读者去深入其中感受故事背后所褒贬的人生百态。

《庄子》中有“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之句。后世还存在“隐言”、“说”、“戒”等称呼。直到近代才用“寓言”一词来称呼寓言故事这一文体。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寓言定义如下:中国古代寓言是产生于近代(1840年)以前的主题鲜明,结构简单,以譬喻或借喻方法揭示主旨寓意的故事的统称。它们往往是虚构的,其主题鲜明,结构简单;但又不是简单地叙事,而是采用借喻或者譬喻的方法揭示一定的寓意,阐述一定的道理,发人深省,给人以启示。

(二)中国古代寓言的哲学意蕴

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孟子、庄子、韩非子、柳宗元等,都曾广泛运用寓言这种形式,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历史上广泛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寓言故事,寓意深刻、故事生动、文辞优美,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蕴含丰富的哲学道理,这为中国古代寓言运用到《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奠定了价值基础。

1.中国古代寓言与唯物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最早的形态,先秦时期出现的很多寓言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例如著名的“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单地认为天是由“气”构成,而地是由“块”构成,将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把原本复杂的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简单化,带有一定的猜想性。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唯物的,它正确认识到世界并不是神造的,与唯心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很有价值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则能够促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如果人们树立了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意识还能够调节和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荀子》里有“涓蜀梁疑鬼” 的故事:涓蜀梁走夜路时竟然把自己的影子当成了鬼,活生生把自己吓死了。涓蜀梁以自己的幻影代替客观实在,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害惨了自己,过度的惊吓刺激会诱发生理的病变,可见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也有相当多的寓言,深刻启发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如 “循表涉澭” 的故事,荆人夜里过河袭宋,却不知夜里河水水位上升,仍以白天的水位做参照渡河,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启示我们要随时关注变化着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中国古代寓言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看作一切认识的基础。在许多古代寓言故事里,我们也能看到古人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科学理解。

如“庖丁解牛”,庖丁宰牛之时,动作优美,技术高超,这是因为他深入地研究了牛的生理结构,掌握了其内在的规律。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对事物的一切认识,都是经过社会实践获得的,要想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而获得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与否。“虞庆造屋”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虞庆不懂如何造屋却善夸夸其谈胡乱指挥,匠人懂得如何造屋却不善言辞,只得按虞庆的指挥去做,结果屋子没几天就坏了。有时候,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无知妄说会迷惑人的判断,但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体味这些寓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我们也能在它们的指引下不断从实践中去生成、改进我们的认识,并自觉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大胆接受实践的检验。

3.中国古代寓言与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指导着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审读中国古代寓言,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辩证法千丝万缕的联系。

“齐之猎人”的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要想赚更多钱需要努力耕耘,事物与周围其他的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象箸之忧”的故事则启迪人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人都夸箕子能见微知著,其实箕子是明白了事物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开始的,在一定程度上的量的积累,必然会导致质的变化这个哲学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也有诸多作品揭示了矛盾的观点。

如 “塞翁失马”的故事,点明了安和危、福与祸是相互对立的,但又统一于同一个矛盾体中,人们常说因祸得福、转危为安,这是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明代刘基著作有“赵人患鼠” 的故事:家里患鼠,因而请来了猫,猫吃完老鼠又开始吃鸡,儿子就想把猫杀掉,而父亲则诘问儿子:我们最大的忧患在于老鼠,还是猫?这对父子的对话反映出了看问题的两种方法。儿子只看到了猫吃鸡这个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因为猫吃鸡就把猫赶走,那真是得不偿失;而父亲不仅看到了猫吃鸡,也看到了猫抓老鼠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全面地认识了猫的作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想获得对某事物的全面认识,既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是说要善于把握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根据以上一些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应该从联系的角度去看,不能将事物孤立割裂开来,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也要看到事物的过去,更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在认识某种具体事物时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量的变化,更要看到事物质的发展;在分析事物的矛盾的时候,要全面看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中国古代寓言与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古代的思想家们虽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但是许多古代寓言故事中都表现出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在西汉刘向所编《新序》的中有“反裘负刍” 的故事,故事中的魏文候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国君也就不能安居其位,这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虽然中国古代寓言总是以一副诙谐幽默的面孔出现,但背后折射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的思考,反映出来中国古代的思想者们忧国忧民的情怀。接触这些寓言,仿佛在直接与那些先贤们进行对话,他们或谆谆教导或风趣幽默或犀利尖锐,给我们许多哲学和人生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寓言述论[J]. 干天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4)

[2]寓言与中国文化[J]. 陈蒲清.  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1995(01)

[3]论寓言的美[J]. 吴秋林.  东岳论丛. 1987(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