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电子信息通信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技术限制和外界因素干扰。随着研发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这些干扰因素已基本克服,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的抗干扰是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电子通信项目的运营绩效,而且对工作人员的安全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1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干扰因素
1.1硬件干扰
硬件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重要媒介,是信号传输和接收的重要载体,硬件发生故障会直接导致信号传输质量。硬件故障主要表现在网络连接和硬件线路接触等方面,在电子通信工程发生故障时,首先应该排除硬件故障。如果在网络连接中的无线客户端数量较少或者环境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排查硬件故障。随着我国网络覆盖面积增大,用户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要想找到故障点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1.2信号相互干扰
如有多台无线通信设备同时发出讯号就会有相互干扰的问题。最严重的会导致信号间的严重制约,进而使得各类设施没有办法正常运转。信号中的电磁波也会混有大量杂波,会对各类信号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质量方面。如无线网络中还掺杂了蓝牙信号,那么无线信号就会因此而遭到衰减,蓝牙信号也会没办法正确读取各类数据,这就是通信信号间相互干扰所导致的结果。
1.3带外干扰
通信工程中传输的信号主要是电磁波。与有线信号传输相比,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电磁波容易受到谐波的干扰,即受到带外干扰的影响。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发射机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往往会释放出一些杂散辐射。然而,这些杂散辐射的形成并没有特定的规律。此外,信息的传输也会给设备信号的传输带来强烈的干扰,使信号在稳定性差的环境中传输。此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也会释放谐波。这些信号还会对系统的信号传输产生20%~35%的影响,对系统稳定性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2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抗干扰措施
2.1强化硬件干扰控制
电子通信工程很大程度上的质量好坏、频率高低都取决于硬件的质量,无论是负责传输数据的网络设施质量还是负责传输各类信号的专业设施质量,都会直接影响着整个业务的推进,所以必须保证硬件间不会有相互干扰,硬件自身也有足够的质量保证。如果硬件工作出现错误的状态或故障时,首先需检查局域网络情况,避免因此而造成的网络瘫痪,为有效解决问题就需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做出相关巡检工作,进而找到硬件故障来源予以专业性的解决。目前在电子通讯工程中硬件故障可分为装置故障和网络故障两类。相较而言装置故障是较好处理,只需通过专用仪器找到故障发生位置相应处理即可。不过对于接入故障则存在一定的麻烦,特别是如果用户接入相对较多,故障检测起来就会存在难度,客户端必须要做出一一的检测才可有效发现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如今结合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一类可自动作出网络检测的技术,在故障发生后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可断开一部分网络采取控制变量法的方式,发现故障子网后作出进一步的排查,进而结合全自动的方式作出巡检,极大地提升了故障检测的效率。
2.2外部环境干扰处理
由于通信工程中许多设备集中在室外,其带来的干扰信号也具有不可控制性。此外,还可以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构建问题响应过程中的数据信号传输监控平台。这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操作问题,加快故障问题的处理速度。同时,借助监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这些设备的日常运行状态,并记录相应的数据信息。员工还可以利用数据库每周整理一次数据,存储有用的数据,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3降低地线自身的阻抗
对于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技术的应用,应当了解接地线自身的阻抗会直接影响到地线的抗干扰性能,因此需要对其重视。地线自身阻抗的存在会使不同的点位之间存在相应的电位差,导致整体的电路运行方面的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使整体的电路得到顺利、稳定的运行,就需要采取多点接地的形式来使地线自身的阻抗受到相应的控制地线阻抗本身包括电阻以及电感两个部分的内容,在对地线的阻抗进行控制和过程中,就需要区分这两部分的内容,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分析。具体来说,高频电路中存在的电感是对于阻抗产生重要影响的一部分内容,电线越长,电感产生的阻抗就会越大。因此在高频电路体系中可以采取多点接地的方式,使导线的长度得到相对应的控制和缩减,使整体高频电路系统中不同的接地点都能够通过地线和相邻的地面进行有效的连接,降低电感值,并且使地线自身的阻抗得到减少,同时还需要注意使不同的导线之间适当保持距离。而相比较之下,低频线路中地线阻抗受到电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公式R=S/A中,R表示电阻率,S是导线长度,A则是导线的横截面积,通过公式计算能够了解,如果设备的线路长度以及整体的性质基本相同,适当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就能够有效降低电阻,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导线横截面积,能够降低地线自身阻抗。
2.4使用扩频技术改变发射频率
解决电子通信同频干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降低发射频率,扩频以及在整个波段中屏蔽部分干扰波段。其中的扩频技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抗干扰能力较强,可以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此外,在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以降低同频干扰。将电子设备设置在无线局域网范围外,也会降低同频干扰的影响。
2.5预防措施
工作人员在处理干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事先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信号干扰问题发生的概率,提高系统运行过程的稳定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了解过去相关问题的成因、概率和对策。根据相应的排名结果,研究者将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信号进行调整,使其满足基本的传输要求,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和应用效果。
结语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的运行需要依靠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效结合,通过电子设备对电子信息进行处理,信号传输的过程会受到电子设备以及信号传输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电子设备中含有大量电子元器件,而信号传输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应该针对电子设备以及信号传输特性等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做好各项预防措施,确保电子信号的高效传输,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新光,刘金玉,赵海.试论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J].通讯世界,2019,26(8):160-161.
[2]强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J].电子制作,2019(16):71-72.
[3]林建波.论如何解决电子通信工程中的电子干扰问题[J].中国新通信,2019,21(15):17.
[4]魏博謇.电子通信工程中解决电子干扰问题的措施浅谈[J].农家参谋,2019(7):217.
作者简介:
苏涛涛(1987.8.17),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博士,高工。研究方向: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