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疾病,通常是由于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地方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盆腔生殖器和邻近组织的表面,可引起痛经、性交痛、盆腔疼痛等症状,甚至引起继发不孕,影响患者的家庭幸福[1]。随着近些年来女性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持续增长,对女性健康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对于该病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各有其优缺点,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方案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经验,文章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100例妇产科收治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100例妇产科收治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采取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0~50岁,平均为(34.2±4.3)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1~52岁,平均为(33.8±4.1)岁。入选标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器质性疾病、近三个月内使用过激素类药物、精神疾病、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主要是口服孕三烯酮、内美通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则采取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病灶>5cm患者术前3~6个月连续服用孕三烯酮,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行保守手术,无生育需求或病变严重的患者,需要尽可能切除子宫以及病灶,采取保留卵巢的半保守手术,对于绝经、为了预防术后复发的患者,需要实施切除子宫和卵巢的根治术,对于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需要尽可能切除病灶,浅表病灶给予烧灼清除,侵入深部组织的病灶需要完整切除,预防复发。实施保守手术和半保守手术的患者在术后3~6个月口服三烯高诺酮预防术后复发。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有效:超声提示病灶消失或明显缩小且临床症状缓解或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总有效人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差异 (n,%)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通常是指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以外位置引起的疾病,其组织成分包括内膜腺体与内膜间质,因此其会受到雌激素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的改变,也有部分病灶会受到孕激素的刺激[2]。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膜移植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多表现为病灶随经期周期变化引起的肿胀、疼痛[3]。该病的发生对女性的正常生活与生殖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由于多数患者具有生育需求,因此传统医学多采取保守治疗,但是保守治疗的复发率较高,无法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随着现代手术技术的不断提升,患者对手术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持续生长能力且转移率和侵袭性较高,术后复发风险也较高,因此目前多采取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案。在手术后前后辅助药物治疗,能够让病灶缩小、软化,方便术中粘连分离操作,减少出血量,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对于实施保守手术与半保守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连续使用药物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卵巢激素可刺激残余病灶生长,导致术后复发,因此在术后连续使用药物治疗能够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疗效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药物联合手术治疗能够获得理想的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且采取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案具有更高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彭雪,洛若愚. 特殊类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特点及相关不孕的研究进展[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0,1:35-38.
[2]戴毅,张俊吉,郎景和,等. 2018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现状方便抽样调查报告[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0,55(6):402-407.
[3]石力,李爱军,白晶. 子宫收缩异常、缺氧微环境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