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所处的新环境
在国际上,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处于世界经济的重要一环,持续恶化的全球经济和生态问题对中国经济带来深刻影响;尤其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所承受的全球性的风险也日益突出。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严重挑战,短暂的合作不能够解决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比如经济贸易壁垒、自然环境问题等。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显著的提高,但是这种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防范。中国需要在重重压力下保障现有的建设成果并且继续发展,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国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国家面临经济发展速度变慢,经济需要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社会面临发展转型,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行政监察机制的构建需要,还有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日益凸显发展问题,资本主义不断通过跨国公司、大众传媒和高校教育等手段侵蚀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以往相对宽松和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却开始出现收紧的趋势等。我国对于这些新变化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面对变化着的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国迫切需要有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了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新环境,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对于人民群众的培育,使中华民族可以在思想上团结一致,形成我们思想上的坚实支柱。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培育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科学实践的发展观
我们在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也是我们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科学的实践观。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结合我国几十年以来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好的发展经验,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既不要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把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适应国内外新环境的实践依据。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和产生的新矛盾,坚定地走科学实践促进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现代化方案的过程;我们将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
(二)发展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体现民族性和群众性
在当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突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最新的时代内容、赋予最生动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要将鲜明的民族情感和中国特色的认知价值理念融入其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联系当前新环境的实际,我们要抵制外来的各种不利于我们发展的思想文化的冲击,重视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的汲取,将优秀民族文化中思维方式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增强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感,形成我们强大的精神武器。
要努力推进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认同和理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国需要在思想上形成紧密团结的一股精神力量,以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思想交锋,党和政府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相结合,演变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思想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走入人民群众的内心,这样我们对于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培育才是有价值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新环境下对时代化的理论发展和培育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必须要面对时代的主题,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合理的方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继承了西方启蒙主义传统,以人类解放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充分体现时代化,在最新的理论成果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的伟大实践决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一个方案,该方案旨在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以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球性问题。我们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应该仅仅是针对我们中国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命运联系越来越密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注重人类的共同利益,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正确的解决方案,努力打造一个为全人类服务的思想体系。其次,我们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显时代化的理论的培育,倡导人们树立人类共同的命运观,在生活实践中要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结语
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要想不断前进,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武器,我们要不断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其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新环境下始终是可以指导我们前进的精神源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培育,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作者简介:袁惠冬(1998-),男,汉,籍贯:湖南长沙,本科,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