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创伤属于常见创伤,患者发病后的主要症状以血尿、恶心、便血以及呕吐等为主。疾病相对危重,需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治疗。但想要保障治疗效果,必须明确患者是否有内脏器官损伤发生,积极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保障治疗针对性与有效性。若不能早期明确创伤严重程度及创伤累及情况,则难以保证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无法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做好患者的腹部创伤诊断工作。X线片、CT是临床常用诊断方法,但后者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率与诊断准确率[1]。本文以腹部创伤为对象,探究不同影像学的诊断效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选取本院收诊的85例疑似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龄最小18岁,年龄最大79岁,平均(48.73±14.26)岁;发病时间最短1h、发病时间最长7h,平均(4.35±2.11)h;车祸伤61例、重物砸伤13例、击打伤11例。纳入标准:(1)患者首次发生腹部创伤;(2)患者近期无腹部手术史;(3)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认知以及心理障碍;(2)临床资料不完整;(3)处于创伤性休克状态,需立刻急诊手术治疗;(4)入院时已经丧失生命体征。
1.2方法
X线片诊断:应用DIognost X线成像仪诊断,管电流是200mA,管电压是55-85kV,彻底扫描患者腹部。为保证诊断准确性,所有患者的诊断操作均由本院1名具有资格证书、从业10年及以上、责任心强的影像学医师完成。
CT诊断:应用东软NeuViz16 Essence 16 排螺旋 CT 机诊断,管电流是200-250mA,管电压是122-140kV,螺距是0.938:1,平扫视野是50cm,矩阵是521×521,扫描厚度是2.5mm,扫描时间是0.8s。指导患者仰卧位,扫描部位是膈顶-盆腔。完成扫描后,将所有扫描数据传输到后工作站,对数据实施减薄处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后期图像处理,明确相关组织的解剖关系定位,观察微小病灶与隐匿病灶。数据处理完毕后,安排2名具有资格证书、从业10年及以上、责任心强的影像学医师完成阅片及诊断工作。
1.3观察指标
(1) X线片、CT与手术病理学的诊断结果,包括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
(2) X线片、CT的气胸、纵膈血肿、胸腔积液、皮下气肿、肺不张诊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数据包中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应用 n(%)表示,组间差异通过 X²检验,在 P<0.05 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腹部创伤的诊出率比较
手术病理学诊出80例腹部创伤患者,腹部创伤发生率是94.12%;其中X线片准确诊出67例,准确度82.35%、灵敏度83.75%、特异度60.00%;CT准确诊出78例,准确度97.65%、灵敏度97.50%、特异度100.00%;CT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大于X线片,显示有差异(P<0.05)。见表一。
表1 X线片、CT与手术病理学的诊断结果比较
2.2疾病征象诊断符合率比较
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皮下气肿24例、肺不张16例、气胸10例、纵膈血肿17例、胸腔积液13例。X线片、CT的气胸、纵膈血肿及胸腔积液诊出率比较,显示无差异(P>0.05);CT的皮下气肿、肺不张诊出率大于X线片,显示有差异(P<0.05)。见表二。
表2 X线片、CT的疾病征象诊断符合率(n/%)
3.讨论
临床接诊腹部创伤患者后,多提供一站式检查,预防反复搬运造成的损伤加重与继发性损伤。X线片属于常用影像学诊断方式,诊断价格优廉,成像速度更快,可在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X线片属于重叠影像,会对其他组织造成一定干扰,无法准确鉴别复杂腹部创伤,漏诊率与误诊率比较大。有研究[2]指出,与传统X线片比较,CT检查更具诊断价值。CT是现今比较推崇的一种影像学方法,具有多种成像技术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后发现,CT可单独排列感官器,可提升疾病诊断率[3];CT的一次扫描时间是0.37s,诊断速度明显更快,可更快出诊断报告,指导临床治疗;CT可全面检查指定范围,扫描范围十分广泛,可避免遗漏现象;CT扫描成本更低,对比剂用量更少,CT球馆消耗量更好,图像质量有保障,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由上可知,腹部创伤发生后实施CT扫描检查,诊断准确度与灵敏度更高,可充分展现患者的疾病征象,辅助临床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 姜祖超.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5(8):151-152.
[2] 张雪松. 螺旋CT技术在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7(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