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 在市场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的大背景下,航空制造企业间竞争日趋白热化,尤其是国际范围内军事强国航空制造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相继建立生产基地,促使彼此间竞争形势更为严峻。 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 航空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被视为人才、创造力、服务及产品之间的竞争, 以高素质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为关键点, 换而言之,科技人才的自身创造性、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航空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 由此可见,最大限度地发挥航空制造企业科技人才的创造性, 提高其创造水平, 对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同时,从理论角度来看,工作绩效与个人能力及激励效果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而个人工作能力无法脱离长期学习的支持且经有效激励后方可保证工作绩效,说明激励水平是影响科技人才工作效率的核心要素。 鉴于此,本文基于激励机制对于航空制造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航空制造行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航空设计与制造业务的不断增加,为提供航空器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技能人才更加急需,但是由于我国航空制造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长期未结合实际更新,造成现有航空制造行业人才存在专业人才有限、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航空制造行业的发展。总结起来,航空制造行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过于简单,航空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尚未考虑行业需求,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严重缺乏实践技能。其次,专业对应教学片面化,人才培养没有形成合理模式,并且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再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航空制造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通常为参照空中交通管理及飞行签派等专业,并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实践实训课程缺乏,教学模式实践操作中,尚未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没有为企业人才构建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技术实训,影响到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总之,空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航空制造行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航空制造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渐成为了航空制造企业高度关注的话题。
2科技创新推动航空制造企业发展的实施路
2.1支持航空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
鼓励基础好、实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智能制造等新模式。加大技改资金的数字化改造投入,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以及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推动主要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打通企业内外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推进企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
2.2以航空制造过程全覆盖为基础
航空制造过程全覆盖的精准业务分析,能够拓宽各类基础信息化管理系统覆盖的业务范围,实现一体化的生产信息共享,保证生产管控的整体性;生产管控分析力求以制造过程为主线,从业务逻辑贯通制造数据,实现基于 3 个维度的制造过程全覆盖:业务维度全覆盖,涉及生产过程、生产配套、物流供应、产品交付、技术管控、资源保障、制造成本、质量控制、异常管控、绩效考核等 10 个业务域,贯通集团、战略、管理和执行 4个层级;能力维度全覆盖,打造数据展示、分析决策、指挥调度和测评考核4个能力中心;时间维度全覆盖,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体系。
2.3加强支持政策
航空制造企业人才培养需政策的支持,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因此,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航空制造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探索出不同的评价模式,并且需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证书等原则,完善职业技能人才的鉴定运行机制,由此切实提升航空制造人才的综合能力。二是开展多样化活动。广泛开展人才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助于挖掘出具备高专业技能素养的人才。同时航空制造企业可组织企业员工,结合岗位需求,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攻关等活动,促使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当前航空制造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其直接关系到企业工作人员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提高人才薪酬及福利水平,航空制造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需充分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并且在岗位薪级确定时,需充分考虑人才的技能素养。另一方面,突出人才的社会地位,对一些具有贡献的人才,需提供相应的奖励。
2.4物质激励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航空制造企业以满足科技人才合理的生理需求及心理需求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要素,搭建绩效优先的公平薪酬分配机制,及时发放工资及奖金,提供相应的福利项目,积极引进职位评价体系, 推行差别化薪资政策,制定具有差异性的企业福利政策,持续扩大股票增值权的发放范围,尽可能地向绩效评估结果优秀的人才略微倾斜,拉开普通员工与优秀人才间薪酬及奖励的距离,做到劳有所得,维持科技人才心理层面的公平感及满足感,促使科技人才于全新一轮劳动付出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斗志,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2.5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参考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立法,明确企业可以采集、独享使用的数据边界,保障数据采集合法、规范。强化工业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明确数据在使用、流通过程中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责权利。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各方数据开放共享。
结语
科技创新视角下的航空企业通过应用互联互通技术,可实现多层级单位协同,逐步解决集团总部与各成员单位间的信息不畅通、不透明等问题,促进管控信息上传下达。此外,业务模型的深度应用可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推进航空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面向全业务领域的综合管控模式,能够打破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之间的横向贯通。
参考文献
[1]徐新生.基于世赛标准的航空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8(11):26-29.
[2]郝姿容.航空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对策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7(03):22-23.
[3]朱雅乔,丁娜仁花,王姣姣.飞机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调研与分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03):12-14.
[4]张伟东 , 王超贤 , 孙克 . 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19(9):31-34.
[5]张晓梅.基于模型的航空脉动装配生产线关键数字化技术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 ,2020(4):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