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1.1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师相对缺乏,这与学科特点有一定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思想相对开放,因此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普通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重视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在推广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师资力量的缺乏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2教学资源短缺
除了师资力量薄弱之外,教学资源也相对缺乏,主要体现在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锻炼的是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科的思想。大部分情况下,教师只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而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教学效果不佳,课时数量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中,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性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的改革工作需要付出较多努力。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技能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这对于理论庞杂的专业有一定的影响,过分重视技能的培养,就会忽略理论的课时安排,这也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主动式教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
2.1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奠定高效课堂建设基础
2.1.1培养学生信仰
政治认同素养下,高校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有政治信念的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点同时,整合教学目标,制定适合当前学生发展认知的政治认同素养质量衡量标准。
而政治认同素养的内容包括学生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当前学生衡量标准,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政治情感以及认同感。
2.1.2 培养学生思想
科学精神素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能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科学精神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明辨是非的同时,独立思考,合理选择,不因外界诱惑而随波逐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过程和方法”,启发引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推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身能力自主解决问题。
2.1.3 培育学生法制意识
在政治认同素养下,要培育有法治意识的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法律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挖掘和整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灌输法律常识,培育法律意识。通过教学手段的整合,帮助学生渗透法制教学,在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能灵活变通,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从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教学效果。
2.2 重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借助专业课思政教学团队的发展优势,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师资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参与以及反复磨炼、精心打磨,对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学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各位教师集思广益,一同探讨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钻研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先进技术、理念等,研究专业思政课程教学所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理论。
因此,各高校一定要抓住机遇,结合自身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为推进课程思政功能性的有效落实,各高校应建立并组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体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组织的开展和实施,在校园内部推行一个良性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高校所组织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参与项目的研究和讨论,从而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通过大家努力全面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
2.3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力
2.3.1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举行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来宣传传统文化,如开展演讲比赛、征文大赛、读书交流等,倡导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的学习团体,激发学生对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2)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好网络平台这个宣传阵地,如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需要注意的是,提前预防网络平台的负面效应,谨慎处理网络事件。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的基础上,不沉迷于网络,辩证地看待网络,从而给同学带来正面的影响力量。
2.3.2 重视课程载入
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熏陶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传统文化载入中学课程内容中,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由此,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提高,相关学术研究也日益完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尽管部分中学设置了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但是由于学生对选修课程没有形成一定的重视程度,那么它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就非常有限。所以,还需把传统文化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3.3 发挥社会实践的功能
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不仅仅要让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还要实现大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付诸于实际生活,把外化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通过下社区、下基层,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孩子、残疾人,塑造其仁爱之心;通过寒暑假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的精神;通过校园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领导才能。通过诸多实践活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会形成更宽广和深刻的认知,从而成为素质更全面的青少年。
结语
总之,主动式教学视角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不足,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静.基于主动式教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6):118-120.
[2]赵仁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03):81-85.
[3]李庆鑫.基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