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经》中将眩晕病分为“目眩”、“眩冒”、“掉眩”,属临床中较常见、极为普遍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病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疾病等存在一定联系性,且不受年龄限制,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周围事物产生眩晕旋转感,致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耳鸣以及听力等感知障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21.01—2022.12期间择门急诊眩晕患者共计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0名研究目标,男女占比(39/21),平均年龄(49.6±3.6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对症基础性治疗施以对照组,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施以观察组,1.气血亏虚型:十全大补汤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方剂为党参、川芎、肉桂、茯苓、白术、生地、炙甘草、当归、白芍、黄芪、生姜、大枣[1]。食欲不佳者添加山楂、陈皮、神曲;心烦者添加玄参、麦冬、五味子;形寒肢冷者添加桂枝、干姜;心悸少寐者加朱砂、远志、夜交藤。2.肝阳上亢型:天麻钩藤饮可平肝潜阳,方剂为天麻、石决明、夜交藤、钩藤、黄芩、益母草、炒栀子、杜仲、桑寄生、川牛膝、茯神,阳热加黄柏、丹皮、栀子、胆草;阴虚加麦冬、生地、白芍、玄参;泛呕者添加珍珠母、牡蛎、龙骨、山羊角;便秘者添加芒硝、大黄;痛胀者添加柴胡、郁金。3.肝肾阴虚证型:左归丸可滋补肝肾,方为枸杞、山药、山萸肉、鹿角胶、菟丝子、龟版胶、熟地。五心烦热者添加知母、炙鳖甲、黄柏、丹皮;盗汗者添加地骨皮、五味子、浮小麦;少寐多梦者添加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气短者添加胡桃肉、人参、哈蚧;腹胀者添加白术、茯苓[2]。4.痰浊中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发挥祛痰化浊的功效,方剂为半夏、天麻、白术、甘草、茯苓、生姜、陈皮、大枣。呕吐者添加代赭石、竹茹;食欲不良者添加白豆蔻、砂仁;肢体沉重者添加佩兰、藿香、石菖蒲;耳鸣重听者添加郁金、葱白、石菖蒲;心烦口苦者添加黄连、竹茹;形体肥胖者添加泽泻、苍术、木通;胸闷者添加瓜蒌、酸枣仁、制半夏、朱砂。每天煎煮后分早晚两次服用1剂,服用一个月,即为两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计数统计临床整体疗效及患者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即站立不稳、平衡失调、恶心呕吐、耳鸣等,引用相关软件计算平均值,将其组间记录数据做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试验在SPSS 23.0系统中分析,计量资料指标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以(n %)表示,使用T值、X2检验,结果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表1 两组临床整体疗效对比(n %)
表2 两组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x̄±s)分
3讨论
中医将眩晕定性为外感、内伤所致,且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和痰浊中阻等内伤为主要致病机理,对急诊眩晕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方案,是改善患者站立不稳、平衡失调、恶心呕吐、耳鸣等临床不适症状的重要举措[3],其具有治疗目的的针对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在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辩证施治作用下,临床整体治疗有效性得以提升,为患者在日后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做出良好铺垫,值得大规模推广。
参考文献
[1]肖伟光.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治疗[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30(11):1365-1366.
[2]姜睿璇,吕肖玉,曹振汤,朱翠婷,鞠奕,赵性泉.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09):909-914.
[3]陈卓杨,盛安,叶玲,等. 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