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常见的急腹症,多由于慢性胃溃疡、饮食不规律引起,具有发病突然、进展速度快的特点,若出血量过大容易引起失血性休克,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多采用手术治疗,过去主要是采取开放术式,但是切口长、出血量大且并发症多,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要采取更加高效安全的术式[2]。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术式,其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且康复速度快的优势,可弥补传统术式的不足,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得到了推广使用。为了观察腹腔镜修补术的应用效果,文章选取100例胃穿孔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100例医院收治胃穿孔患者,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手术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1~78岁,平均为(45.6±5.6)岁。开放手术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4~79岁,平均为(46.1±5.4)岁。入选标准:①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穿孔且符合本次研究术式适用证;②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②过往胃肠道手术史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开放手术组采取传统术式,具体措施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保持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正中位置行一8~10cm切口,探查腹腔,先对穿孔部位进行修补,修补完成后固定处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并放置导管,关闭切口。
腹腔镜手术组则采取腹腔镜手术,具体措施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保持头高脚底位,常规消毒铺巾。建立人工气腹后采用三孔法置入腹腔镜和套管,先清理脓液然后置入吸引器,吸净胃液后采集少量组织送检,确定病灶性质为非癌性病灶后,用0/1缝线在穿孔部位边缘5~8mm地方进行全层间断缝合。修补完成后固定处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并放置导管,关闭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同时给予抑酸、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干预措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预后指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各指标优于开放手术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差异
3.讨论
胃穿孔是急诊中的常见疾病,多出现于胃溃疡患者,具有发病突然、进展速度快且病情复杂的特点。急诊开腹修补术是该病常用的术式,但是传统术式由于切口大、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也多,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术式。
腹腔镜手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其可以采集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从而确定患者的病因,同时腹腔镜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单的优势,可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术式造成的损伤大,因此手术应激反应大,术后儿茶酚胺分泌水平进一步升高,影响胃泌素分泌,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且交感神经活性提升会抑制胃肠功能,影响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3]。腹腔镜手术可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影响,其造成的创伤小,术后疼痛感更轻,因此应激反应也更低,术后胃肠功能康复速度快。传统开放手术术中脏器牵拉会影响胃肠功能康复,而腹腔镜的牵拉操作影响要低于开放手术,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腹腔镜手术患者由于创伤小,可早期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快,因此可以及早进食,加速身体康复,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出院。此外,由于腹腔镜的切口小,腹腔暴露更小,能够避免年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减少了肠粘连、医院感染等问题的发生,与同类型文献结果一致。
传统术式虽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术式,有着比较较高的疗效,但是由于切口较长,术后容易发生切口感染,且愈合时间也比较长,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了弥补传统术式的不足,腹腔镜手术的提出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该术式可以减小切口长度,缩短愈合时间,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并且能够降低瘢痕形成风险,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腹腔镜手术组各指标优于开放手术组(P<0.05),由此可见腹腔镜修补术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在应用腹腔镜修补术时需要严格掌握术式的适用证,在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判断,不能盲目追求腹腔镜手术,对于腹腔镜修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以中转开放术式治疗。
综上所述,腹腔镜修补术有着更高的治疗效果,可以取代传统术式,改善胃穿孔患者的术后预后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徐硕,徐法杰,张明初. 胃溃疡癌变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应用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J]. 哈尔滨医药,2020,41(3):10-12.
[2] 张海涛.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1(11):36-37.
[3] 刘长生. 单纯腹腔镜修补术对老年胃穿孔患者胃肠动力及胃电节律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2(3):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