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安全文化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核电能源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产业,其以清洁力度大、成本低廉等特性替代石化等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确保核电设备制造的质量,这不但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会保障我国核电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但回望世界核电发展史,先后发生了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深刻的教训,暴露出各种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核安全文化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安全咨询组提出“安全文化”一词,把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基本管理原则,将核安全文化(Nuclear Safety Culture)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国家历年来高度重视核能发展安全。2014年12月,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推动了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与发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要求核设施劳动单位和为其提供设备、工程以及服务等的单位应当积极培育和建设核安全文化,将核安全文化融入生产、经营、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从事核电设备制造的有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面临着核安全文化建设不系统、不深入,质量管理基础薄弱,甚至设备质量堪忧等困难。为了避免在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由于人员疏忽而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出现,企业就必须加快核安全文化建设和培育,引导企业发挥文化作用,提升核电设备质量,更好保障核安全。
二、核安全文化培育和作用发挥的措施分析
1.坚持系统性规划,做好“P”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土壤”,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从事核电设备制造的企业中,核安全文化则是质量文化的特色,必须系统性规则企业的核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建设核安全文化,要坚持从国家《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出发,从高设计、全面统筹和积极推进,按照核安全文化“八个特征”实施,同时借鉴国内外同行企业的先进经验,相互学习、交融,实现核安全文化的共同进步。
企业要全面分析自身文化“土壤”的特性和现状,切实找准影响核安全文化的因素,包括组织中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企业从贯彻落实国家核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过程存在的有关问题,客户期望满足程度和关系管理,以及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等诸多方面全盘考虑,才能提升核电设备供给质量,提高供给体系对国际国内核能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企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种子”,坚持长期规划和短期提升相结合,着重从文化制度、组织资源、教育引导、落地实施、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开展全面提升,为核安全文化建设和培育“培土”、“施肥”。
2.坚持全方位推进,做好“D”
制度决定着质量的底线,同时引导着质量的发展方向。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制度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为企业生产经营中质量活动提供保障,从而促进质量文化和核安全文化的产生。企业推进核安全文化培育,首先要从制度建设着手,充分认识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客户对核设备制造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和培育的要求,持续优化核安全文建设体系。企业可以成立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组,系统梳理自身质量体系下各类产品的要求及相应的管理程序,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以风险受控、效率提升为目标,推进重点业务流程深度优化,形成适应企业核电产业发展的合规高效业务流程。
核安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行为规范的员工。企业要将核安全文化教育纳入自身培训体系,使员工树立正确的核安全价值观并培养作为未来工作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工作中的质量观念。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带头宣讲核安全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要求,带头践行核安全文化。
企业在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相结合,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坚持风险思维,强化过程管理,而非事后救火处罚,建立从全链条、全流程的质量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风险分析和识别,压实各部门防控质量风险责任。加强防人防因失误工作培训并提高工作技能,提高生产、过程质量管控及检验检测水平,降低人因质量问题发生率,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保障产品实物质量。
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梳理和总结质量管理模式与经验,形成独特的设备制造理念,。通过多平台、多维度的核安全文化宣贯活动和“互联网智能化核安全文化宣传”模式,选好质量典型、树立质量标杆,发挥榜样力量、践行工匠精神。
3.坚持多维度监督和评价,做好“C”
监督制度规范了企业质量活动的行为。企业开展质量监督,根本任务是预防违反质量底线行为的发生。企业在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导员工形成行为规范的同时,配套制定奖励与考核制度,通过对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及时发现制度执行偏差或者违反质量底线的行为,尽早予以纠正和制定预防措施,落地落实质量考核,不断强化企业各责任部门的职责落实。
国家《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提出:“推行同行评估,鼓励开展核安全文化培育和实践的第三方评估活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及时识别弱项和问题,积极纠正和改进”。企业根据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程度,参照质量文化建设、核设备制造单位核安全文化同行评估指南等标准或指引,适时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和改进。
4.坚持循环式改进,做好“A”
企业要将核安全文化的评价、问题分析与改进,作为持续提升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的一项长效机制。企业定期对照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查找不足,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加强对质量问题的分析,强化防人因失误的措施落实。企业要注重建设学习型组织,做好“传、帮、带”,加强新进人员的培训,做实技术传承和工作指导,防止问题的重复发生。
三、结语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高度重视核能发展的态势被进一步推高。企业培育核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核安全,也是对核安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凝练。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独特性,要求每一位核电工作者都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与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使核安全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引导全员形成高度的自觉和自为,为提供质量可靠的核设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