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效果观察
邓春蕾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邓春蕾,.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效果观察[J]. 预防医学杂志,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摘要: 目的:选取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分析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对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效果。方法:从本院创伤外科诊治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中筛选出60例满足条件者入组,起止时间2023.04~2024.04,以随机法1:1分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给予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评价效果。结果:经不同护理,观察组膝关节僵硬发生率低,护理依从性高(P<0.05);观察组HSS、ROM、GQOLI-74评分高,且两组均高于较护理前(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接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可提高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膝关节僵硬的发生,且患者的配合度高。
关键词: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下肢创伤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硬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基金资助:

在创伤外科诊治的患者中,下肢创伤骨折占比极高,通常由车祸这类暴力因素引起[1]。此类骨折多采取手术治疗,以复位、固定骨折部位,进而促进其愈合[2]。但骨折的康复周期长,加之存在一定疼痛感,部分患者抗拒进行康复训练,致使存在发生膝关节僵硬的风险,不仅会影响骨折康复,还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3]。有研究[4]指出,对患者实施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可提升患者的训练配合度,进而促进膝关节功能提升,可有效减少膝关节僵硬的发生。为进一步证实其效果,本研究纳入下肢创伤骨折患者,采用对照法着重探究应用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的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满足条件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均选自本院创伤外科,起止时间2023.04~2024.04,以随机法1:1分组后获得2个皆是30例的组别。一般资料两组对比差异甚小(P>0.05),且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准,见表1。

表1对比两组一般资料[n(%)](x̄±s)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418.png纳入标准:(1)经查体、影像学检查确诊;(2)接受手术治疗;(3)意识清楚,无智力缺陷,可完成各类量表填写。

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的骨折;(2)保守治疗;(3)术后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4)身心健康状况极差,无法全程配合研究;(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6)合并脊柱或骨盆骨折;(7)中途因主客观因素退出.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切口及骨折恢复情况,适时更换敷料,并遵医嘱用药,给予心理疏导、营养支持,评估膝关节功能,并给予一定术后训练指导。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向患者进行膝关节僵硬认知评估,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普及术后发生膝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强调进行功能训练的对促进膝关节功能提升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训练的方式,例举本院经过功能训练后恢复良好的病例,以此提升患者的依从性。(2)功能训练护理,依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分阶段训练指导,并在训练期间观察其情绪状况,及时肯定其进步,给予其心理支持,具体训练为:①早期(术后6h~14d),术后6h,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活动、下肢关节活动等简单的床上训练;术后1d,进行下肢关节活动,例如伸屈、旋转等,并按摩肌肉,术后2d,增加直腿抬高;术后3d,增加强度,若是病情允许,指导患者撑坐起,并同时进行下肢活动;术后7d,协助患者下床活动,进行缓慢走动;术后8~14d,继续上述训练,可逐渐增加强度及训练时长。②中期(术后15~42d),增加骨折近端关节活动,每日进行床上踩单车运动,下肢关节活动,并指导患者自行使用拐杖进行下床活动,给予适当的负重训练,逐渐从体质量的25%增加至75%,并随着病情好转,增加上下楼梯运动,以不断提高适应性。③后期(42d以后),继续中期训练内容,并不断提高强度。增加沙袋负重训练,促进肌力提升,并进行等长、等速等训练,提高协调性。④注意事项,在训练期间须由护士或家属陪同,并及时纠正不当训练方式,循序渐进,避免出现不良事件。邀请患者加入专属群聊,由护理人员将训练计划及方案发送至群中,确保训练的持续性,并定期收集患者的反馈,以便调整训练方案。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膝关节僵硬发生率,在确定膝关节活动度、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基础上确定是否发生。

1.3.2对比膝关节关节功能评分,以膝关节功能评定表(HSS)、关节活动度评定表(ROM)为打分依据。

1.3.3对比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

1.3.4对比护理依从性,使用自制问卷,最高100分,依从≥90分,部分依从70~89分,不依从<70分。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4.0软件对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计算比较,患者的计量资料(x̄±s)HSS、GQOLI-74评分等,及与计数资料(%)膝关节僵硬发生率、依从性等,分别应用t、x2检验,对比后p<0.05为差异明显。

2.结果

2.1对比膝关节僵硬发生率、膝关节关节功能评分

经不同护理,观察组膝关节僵硬发生率低,HSS、ROM评分高,且两组均高于护理前(P<0.05),见表2。

表2对比膝关节僵硬发生率、膝关节关节功能评分[n(%)](x̄±s)(n=30)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421.png注:*为与组内护理前对比,P<0.05。

2.2对比GQOLI-74 评分

经不同护理,观察组GQOLI-74评分 高(P<0.05),见表3。

表3对比GQOLI-74 评分(x̄±s,分)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423.png2.3对比护理依从性

经不同护理,观察组护理依从性高(P<0.05),见表4。

表4对比护理依从性 [n(%)]

微信图片_20250310135425.png3.讨论

下肢创伤骨折后,患者的下肢骨骼出现完整性破坏的情况,多采取手术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5]。但术后恢复时间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僵硬的情况,致使其骨折愈合受到影响[6]。给予科学的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改善预后。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规护理中在康复训练上的护理较为单一,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则可弥补其不足[7]。本研究经过对比后,予以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最终发生膝关节僵硬的概率更低,而HSS、ROM、GQOLI-74评分、依从性更高,表明该模式可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在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中,针对患者的认知状况给予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功能训练的重要性,以提高其依从性;在早期训练中可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中期训练可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并逐渐提升肌力、关节活动度,后期训练可促进协调性恢复,并进一步提升肌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促进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不断提升,并在训练中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及安全护理,使患者可配合完成各项训练[8]。在邓芳华的研究[9]发现,经过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在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突出,可有效预防发生膝关节僵硬,并提升生活质量,普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李伟芳,冯兰兰,张黎,等. 综合康复训练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影响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22,51(22):2588-2591.

[2] 王文倩.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措施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4):162-165.

[3] 陈权书,王栋,秦志华,等. 分析康复训练联合中医特色治疗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临床价值[J]. 系统医学,2023,8(20):66-68,72.   

[4] 冯程程.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作用探究 [J]. 中国伤残医学,2022,30(6):54-56.

[5] 张仁芬. 计划行为干预理论联合疼痛分级护理对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13):124-128.

[6] 梁飞燕,王富珍. 成人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 护理研究,2022,36(7):1170-1174.

[7] 刘翠红.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临床效果、膝关节僵硬及预后影响[J]. 临床护理研究,2023,32(10):90-92,96.

[8] 关宇容.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干预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程度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4,28(9):43-45,85.

[9] 邓芳华. 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对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僵硬的预防作用探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4):141-142,1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