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以下简称劳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一、当前劳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高校劳育定位不准、价值引领不够,目的及方法不明确,内容不完善,理论灌输多、劳动实践少、创新精神培育少,劳育时代性、针对性、持续性、实效性不强。一些学生劳动意识淡漠,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明显,劳动被动,集体劳动态度消极,次数偏少,轻视体力劳动倾向突出,惯于模仿、创造力不强,劳动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生活中大手大脚、有攀比、享乐、炫富心理,在“学习”挡箭牌遮掩下,只参加必须参加的实习和实践,对其他劳动敬而远之,[1]出现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底层劳动者、好逸恶劳、拜金主义等现象,在一些富二代身上甚至出现了财富凌驾于劳动之上的堪忧现象。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把清洁卫生、食堂等后勤工作承包给专门机构,学生极少进行体力劳动,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体力差、生活技能差、服务能力差等不良现象。一些学生自我服务意识薄弱,个别学生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甚至毕业后“啃老”也不愿意“放低身价”去找一些“不体面”的工作。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佛系”和“伪奋斗”现象,出现了“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的错误思想,以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浮躁劳动方式。[2]总之,大学生劳育整体被忽视、淡化、弱化现象仍未根本扭转,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劳育是大学生劳动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一些高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育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倾向,难以正确认识劳育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劳育方法、实践形式单一、形式主义,劳育课程体系、保障体系不完善。劳育内容、结构仍有待调整优化,效果也有待提升。劳育氛围不够浓厚,宣传力度薄弱,有关劳育的专题论坛、讲座等也较少举办,这在一定程度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多数校园文化活动娱乐色彩浓厚,学校在相当大程度上疏于对劳育相关活动的管理,忽视劳育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3]政府对当前大学生劳育宣传、监督、推行力度不到位,鼓励性措施落实不到位,[4]没有形成良好社会劳育氛围。家庭与学校劳育培养方向不一致。多数学生家长过分重智轻德、重成绩轻素质、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对劳育漠视、认识欠缺,劳动可以为升学应试而让道,认为劳动能力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孩子只需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劳动更多由长辈代劳;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工具的更加高效智能,大多数长辈在艰苦生存背景下体验到的辛劳感,不希望将其延续给子女,让学生接触劳动机会较少,丧失劳动热情,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生自我劳育自觉性、主动性不强,普遍缺乏对艰苦生活的体验,一些学生劳动精神欠缺,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轻视体力劳动,劳动初衷现实化,认为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一定的回报。
总之,劳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劳育主体不同程度受到功利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对劳育忽视、虚化、弱化,持续性不强,各自为阵,协同不够,没有形成劳育合力。普遍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切以学习为中心,劳动会耽误学习时间,难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劳动环境,对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二、抗疫精神融入家校社生常态化协同劳育的本质内涵劳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同育人。[5]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本身都是劳动,其成效最终都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以劳动成果来体现。劳育不仅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独特优势,而且有树德、益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贯穿并作用于其他“四育”。时代新人通过“五育”来塑造,其人生价值也必然通过劳动及其所做的贡献来实现。抗疫精神融入家校社生常态化协同劳育,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劳育不是短暂的、间断的、形式上的,是把抗疫精神融入其中,落实到长期性、经常性的行动上,各方同向同行、协同联动,为党育人服务。
三、协同劳育的理论渊源、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加强大学生劳育的重要理论基石。如何认识和对待劳动和劳动者,是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了满足需求,就需要有劳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
亿万中国人民的劳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习近平劳动观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境界,是新时代劳育的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的基础上,先后就劳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使劳育具有与其他“四育”并行的独立地位。习近平教育思想的本质要求是“五育”并举,劳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和特殊途径。爱劳动是社会主义美德,劳动是美德的源泉。习近平强调,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以下简称劳动“四最”)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7]艰苦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既是中华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民族精神。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5]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习近平阐明了劳动“事实”与劳动价值的关系,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8]还把劳动与开创新时代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要依靠劳动。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新时代丰富内涵的深刻把握,彰显了尊重劳动的人民立场,突出了劳动的历史地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依据习近平关于劳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等重要论述思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在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劳动教育。2019年11月,中共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对新时代劳育进一步做出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提出,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2.内在价值
抗疫精神和劳动精神内在的一致性,为抗疫精神融入家校社生协同劳育提供了价值依据和实现的可能性。劳动的社会化,劳动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艰辛,甚至存在安全隐患,本身就需要人们大力协同、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劳动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创新、创造,攻坚克难。我们能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用无比艰辛的劳动换来的。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9]劳动孕育精神,也是精神的载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劳动实践,孕育了劳动模范、抗疫英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生动写照。抗疫精神和劳动精神方向一致、性质一致、作用一致、目标一致,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和价值引领,本质上都体现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爱国为民的精神,都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抗疫精神、劳动精神和劳动教育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契合,都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在思想和价值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属于价值观教育的范畴。挖掘、提炼抗疫斗争中的劳动元素,在常态化劳育中融入抗疫精神,对大学生劳育、成长成才具有内在的精神滋养、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协同、敬业、奉献、奋斗、担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3.现实意义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劳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落实“六个下功夫”也离不开劳育。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所要求的高度。”[10]高职教育重在培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抗疫精神融入常态化劳育特别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高职教育发展。
(2)切实推进新时代劳育、培养正确劳动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的劳动价值与资本逻辑的博弈始终未能停滞,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彰显程度以及劳动创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劳动积极性和发展动力来源的重要因素,牵动着社会劳动价值认同的方向。[11]抗疫精神融入常态化劳育,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把通过劳动奉献社会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有利于大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良好劳动素养、劳动情怀和服务精神,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可靠。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
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抗疫精神融入常态化劳育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不仅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培养劳动技能,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和弘扬劳动精神和抗疫精神,而且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和独特优势,促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4)弘扬劳动精神和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劳动精神和抗疫精神都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奉献型的劳动者大军,需要时代新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这也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生动体现。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当代大学生不畏艰险与疫情战斗,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在实现伟大梦想征程中,大学生要结合自己在疫情中的成长和收获,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乐于志愿服务,具有公共服务意识,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敢于主动作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让人生出彩。
结语:抗疫精神融入家校社生常态化协同劳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抗疫精神,学校劳育要系统化,家庭劳育要日常化,社会劳育要多样化,自我劳育要主动化,形成“四位一体”协同劳育格局,把学生劳动意识转化为劳动自觉,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段磊.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个维度[J].人民论坛,2020年20期.
2.王丽荣,卢惠璋.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J].高教探索,2020年07期.
3.郭梅英,郭梅荣. 校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考[J].品位经典,2020年06期.
4.刘璐.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与路径创新探讨——以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02期.
5.陈超凡.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N].人民网-理论频道,2020.05.0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09月10日).
8.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04月28日).
9.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09月08日).
10.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版.
11.江佩,魏荣.论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诉求及实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