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开展研究,以患者入院顺序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3.18±6.11)岁;关节置换术10例,脊柱矫形术12例,内固定术1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0~77岁,平均(53.67±6.22)岁;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矫形术13例,内固定术11例。经SPSS20.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在医嘱指导下,检测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向患者简单介绍与疾病、手术有关的基础知识,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以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消除其思想负担。观察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
1.2.1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等引起,以疼痛、患肢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休克等全身症状。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复位、固定手术及功能锻炼等为主。因骨科手术多为侵袭性操作,且手术复杂,耗时较长,器械等固定物植入,导致手术切口极易感染。有研究报道,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60%~7.83%。
1.2.2建议
针对以上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手术的整个过程中,要全面做好预防干预措施,加速手术切口愈合,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手术室管理,创造适宜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控制适宜温度,严格消毒,主动体温保护。第二,严格掌握每一个操作环节,规范无菌操作,做好器械管理及手术间人员管理等工作,加强科室控感管理工作。第三,对年龄大的患者要引起足够重视,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效控制血糖、血压等,加强营养支持,改善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第四,对术前合并感染的患者,若不是急诊手术,应先控制感染,再择期手术更为可靠。手术尽量不接台,不参观,严格控制手术人员的数量。第五,手术操作要仔细研究手术方案,认真操作,尽量避免对术区组织的过度破坏,减少切口深度与广度,缩短手术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5.71%(2/35),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1,P=0.021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3两组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QOL评分为(2.61±1.02)分,对照组QOL评分为(1.30±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86,P<0.05)。
3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手术室与用于防止交叉感染的制度之间的工作流程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通过合理的控制和检查来改善手术室的环境。制度合理,工作安排松弛有度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能力,更好的与主刀医生进行合作,减少手术时间和被感染的几率。通过控制术间人员的人数,减少工作人员的活动,安装和打开空气消毒器以及严格对桌子或操作设备进行消毒,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通过控制设备或物体,手术室中的手术人员可以改善手术环境的质量并减少手术切口的感染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切口感染率。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受年龄、创伤类型、切口类型、术前合并感染、合并基础疾病及住院时间影响,临床中应加强手术室管理,严格无菌操作,重视老年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破坏,有效控制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袁永霞,余东莲.外科手术室术中人员流动对空气质量与细菌动态变化及切口感染影响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6):1966-1968.
[2]王越.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1):79-82.
[3]夏群珊,郭莉芳.人员流动对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与切口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0):130-131.
[4]张颖.层流洁净手术室术中人员流动量对空气中细菌数及切口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04):115-118.
[5]申家美.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0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