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文化色彩,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舞蹈教学工作,大力推行舞蹈教学改革,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职舞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舞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社会所推崇的高雅艺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大多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个体,他们拥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舞蹈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舞蹈技能,从而使学生充分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全面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直以来,很多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舞蹈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舞蹈基本素养,难以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另外,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要求高职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调整办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丰富舞蹈课程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职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学生专业基础的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职教师仍然认为舞蹈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艺术形式,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其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第二,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舞蹈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这样一来,一些高职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对舞蹈课程失去兴趣,进而选择其他课程或者直接放弃学习。第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听配角。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还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
三、高职舞蹈课程改革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高职院校在舞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一教一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舞蹈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环节,然后按照顺序逐一进行讲解和示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如模仿法、游戏法、讨论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及肢体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民族舞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参观画展、欣赏音乐会等,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游戏教学,强化基础训练
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的方法,在各项基础训练中融入游戏元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基本功训练。以压腿基本功训练为例,首先,借助“听指令做动作”游戏巩固压腿动作要领。教师将压腿的分解动作设置成游戏口令,如勾脚压前腿、勾脚压旁腿、绷脚压前腿、绷脚压旁腿等。随机给出指令,让学生快速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指定的动作,并保证动作的规范性。顺利完成一个指令可以积一分,最终积分最多的学生获胜。通过适度渲染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掌握舞蹈压腿要领。其次,融入接龙游戏整合压腿技巧,锻炼学生身体的柔韧性。教师让学生把杆依次站成一排,保持腿部绷直形成一条直线,学生依次做压前腿、压旁腿的动作,形成动作流水线。在游戏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动作,感受身体的发力点,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瑜伽球等辅助工具,将传球游戏融入压腿训练中,锻炼肢体的灵活性。通过融入游戏元素,让原本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参训热情,夯实舞蹈基础。
(四)分层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鉴于高职学生舞蹈基础素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与能力发展需求提供精准指导,提高高职舞蹈教学的针对性,减缓学生舞蹈学习坡度的同时,促进学生舞蹈素养的个性化发展。首先,摸底排查,分析学情。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注重学情摸底与分析,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通过学前测验了解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及固有舞蹈功底,依托调查问卷、交流座谈,分析学生的兴趣取向及发展愿景。全方位收集学情信息,建立学生档案。其次,划分层次,制定教学规划。整合收集的学情信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舞蹈基础夯实、兴趣浓厚且学习力强的学生为A层次;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学习力与表现力仍需加强的学生为B层次;基础薄弱的学生归为C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设置相契合的成长规划。对于A层次学生而言,注重综合素养的深度发展;对于B层次学生而言,注重取长补短,激发学生潜能;对于C层次学生而言,则应适当降低要求,侧重基础训练。最后,分层指导,提升能力。在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段性发展规划之后,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分层指导。例如,采取小组训练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分配训练任务,实现精准练习,促进舞蹈能力的快速提升。又如,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为其规划学习方向,如舞蹈教学、舞蹈创编、舞台设计等。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舞蹈课堂找到契合自己的学习定位与发展方向,促进舞蹈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舞蹈教学需要秉持守正创新的底层逻辑,在把握专业教育基本价值与育人功能的前提下,加快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静宇.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高职舞蹈教学研究[J].艺术评鉴,2022(18):141-144.[2]柯庆军.探析高职舞蹈教学的实施策略[J].时代报告(奔流),2022(09):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