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治疗交叉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与分析
陈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英,. 口腔治疗交叉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与分析[J]. 预防医学杂志,2025.5. DOI:10.12721/ccn.2025.157041.
摘要: 口腔科日常诊疗工作中随时可能接触到各种传染性疾病,包括肝病、艾滋病等。我国1~59岁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截至2009年底,我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患者约74万人,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然而,一些艾滋病、肝病患者因口腔科疾患就诊时,往往隐瞒其传染性疾病史,加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国外已有HIV和乙肝病毒经口腔科治疗交叉感染的报道,以及口腔科医师在诊疗中被感染的案例。因此,口腔科已被列入可能造成传染性疾病血行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随着学科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国内外消毒理念不断更新,操作逐步规范,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和预防交叉感染的理念日益增强,推动了口腔治疗防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以诊治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医院,我院口腔科根据现有条件,结合患者不同特点,在口腔临床治疗方面初步建立并实施了相应感染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关键词: 口腔治疗;感染;预防
DOI:10.12721/ccn.2025.157041
基金资助:

正文:

1主要传播因素

1.1易感传播因素

人的口腔及黏膜中主要附带牙石、菌斑及软垢等,是一个多细菌、多微生物的狭窄环境,主要的传播因素包含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感染后全身自身抵抗力下降;足够分量的感染性致病微生物对疾病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长期应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导致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增加感染几率;术后患者皮肤破损、拔牙以及局部麻醉都容易引起感染。

1.2医疗设备及器械传播因素

目前,口腔治疗主要依赖医生手动进行各种器械及医疗设备的口腔内操作,尤其是口腔综合治疗机对口腔的治疗极,易在患者口腔内部产生飞沫以及气雾,通过间接方式进行病原体细菌、微生物在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同时,器械口腔治疗主要是在口腔内进行反复操作,拔出时会携带带有病原体细菌及微生物的唾液及血液,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3空气传播

相关资料显示,医生给患者使用牙钻、三用枪等工具时,产生的飞沫与气雾也是导致医源性交叉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高速手机产生的气雾1min内可发散细菌1000CFU,这些气雾在空气中悬浮时,可以直接快速地进入人体支气管直至肺泡,容易引起肺结核、肺炎、流感以及HBV/HIV,通过血液飞沫与气雾造成交叉感染。

1.4医护人员手传播因素

口腔治疗主要是医护人员用手在患者口腔内直接进行器械操作,近距离与患者接触,通常会接触患者的唾液及血液,且易带传染媒介,极易造成HBV与HIV的传播。如果操作过程中因失误被器械割伤手指或皮肤等,容易导致且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

2传播途径

2.1直接传播

口腔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通常会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以及其他分泌物,病原体微物或细菌通过黏膜及皮肤、唾液,在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进行直接传播。

2.2间接传播

病原体微生物与细菌可以通过被污染的器械及空气等进行间接传播。

3交叉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易感因素控制

口腔门诊患者众多,发现传染病极不容易的,因此,应把所有患者当作携带传染病者进行消毒隔离,发现可疑患者,立即进行血液抽样检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对口腔医护人员进行血液抽样检查。

3.2医疗器械灭菌控制

对口腔治疗器械进行一对一彻底消毒,高温高压灭菌,彻底清洁、彻底灭菌,同时配备足够的器械,以供使用,杜绝因医疗器械而导致的交叉感染。

3.3空气传染因素控制

口腔门诊室每日需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1h,每月进行空气培养1次,将细菌数控制在500fu/com3以内。每周用无水酒精擦拭紫外线灯1次,地面以及物体表面可用含氯稀释清洗。实验证实,保持空气畅通的情况下,30min内细菌能减少80%左右,75min内细菌可减少98%左右。

4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

严格的防护和感染控制流程许多口腔医务工作者缺乏对医源性感染的正确评估,无菌观念薄弱。因此,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消毒隔离流程,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是减少或杜绝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保障。口腔治疗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手、物品及器械相互污染的情况。现代消毒隔离观点认为治疗时一医一护配合的“四手操作技术”能够有效阻断医源性传播途径,防止由于器械、物品堆积工作台而引起的医源性交叉感染。我院口腔科独立诊室一贯坚持“一医一护”的诊疗原则,同时注重加强室内环境的消毒,每天紫外线灯照射1次,每次1h,并应用层流装置、空气滤过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普通诊疗区的综合治疗台及地面每天用25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每日1次治疗台管路消毒,每月进行诊室空气培养,细菌数量控制在100CFU/cm3以内。此外,诊疗工作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守个人屏障保护制度,操作过程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综合治疗台操作键板、治疗器械手柄等接触部位均覆盖一次性防护薄膜;独立诊室内工作的医护人员身着隔离服,实行“一患一用一消”,对治疗台的管路及环境消毒,根据患者病情,对所使用的治疗器械和物品给予相应的单独消毒措施或销毁处理,力求将交叉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丽婷.系统的医院感染教育在新入职口腔从业人员的应用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6. DOI:10.7666/d.D01074142.

[2]林道娣,徐晓琳.口腔内科护士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8):181-181.

[3]黄婉灵,林杭,张泽标, 等.口腔正畸科患者交叉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1):3301-3304. DOI:10.11816/cn.ni.2018-173726.

[4]张郁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2.

[5]朱顺芳.不同更换时间对密闭式吸痰管尖端菌群定植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D].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0. DOI:10.7666/d.y1770084.

[6]战贤梅,刘丹,王稳, 等.血液透析感染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研究[Z].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