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特点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发展的使命。近些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成就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使命是由富向强的转变,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进一步基于我国的国情,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中可以突出时代特征。在我国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两种方式开展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策略
网络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策略,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水平。
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文件,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可以从多个渠道接受多元化的信息,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活跃的思维,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说教式的信仰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树立科学的信仰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系统性较强,思想政治课堂是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可以拓宽教育渠道,可以使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教育,有助于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营造信仰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不乏存在信仰模糊,高校更加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宣传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利用校园主流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化学生的信仰。因此,高校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可以将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衔接,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很重要,通过理论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可以使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价值,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使大学生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采取问题探讨式和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新闻。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出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科学理论,有助于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以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知,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5.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深刻认知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增强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知水平。大学生只有理解和认可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引导学生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观点。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可以使大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支撑作用.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方式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通过线上教育平台可以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优势,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7.鼓励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高校教师可以鼓励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习近平讲话重要内容等。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著作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学生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在细细品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保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的政治品格。
8.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高校教师在育人和教学中要立足我国国情,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可以使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内化于心,可以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同时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结语: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更近一步地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立伟.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J].长江丛刊,2020(35):163-164.
[2]韩思琪.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导师:隋宁.沈阳师范大学,2020.
[3]邓琼.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0.
[4]裴亚芳.网络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01):74-76.
[5]黄晶,王铁成,展海燕.网络文化语境下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04):75-76.
作者简介:
胡鹏伟(199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