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研究进展
李冰 阚建英(通讯作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冰 阚建英(通讯作者),. 中药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研究进展[J]. 中医研究杂志,2024.3. DOI:10.12721/ccn.2024.157026.
摘要: 冠心病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问题而造成了管腔阻塞或者狭窄,面临缺氧与心肌缺血的情况,心绞痛则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问题、暂时性缺氧与缺血情况等诱发的临床综合征。该类病患群体已经显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应提高对治疗手段的重视。通过中医辨证论来治疗心痛胸痹病症,可有效应对西药治疗中毒副作用强烈以及耐药性问题。本文首先从中医学角度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分析,而后总结了中药辨证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此为该心血管疾病的分型治疗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 中药辨证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效果
DOI:10.12721/ccn.2024.157026
基金资助: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当前临床治疗中出现率较高的常见性心血管疾病,对于患病人群的身体健康以及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冲击。随着老龄化进程持续推进,冠心病心绞痛患病群体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病死率与发病率均显现出逐年递增的变化特征。医药辨证论可以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可行思路。现探讨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中药辨证论的应用研究成果。

1辨证分型与基本治法原则

中医药学中虽然未列出“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名称,但从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的角度进行分析,有诸多类似病症,如“厥心痛”“真心痛”“胸痹”“心痛”等,其中胸痹心痛和西医学体系中的冠心病相对应。患者患病相关因素包括年迈体虚、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寒邪侵入等,病机则涉及心脉痹阻不畅,气机瘀滞与气血失调[1]。随着“中医证型”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推进,对其具有的标实本虚的本质特征进行强调,标实主要指气滞、寒凝、血瘀与痰浊;本虚则涵盖肾虚、阳虚、阴虚、血虚与气虚。按照现有标准,可对心绞痛冠心病进行如下分型:心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气滞血瘀证与心血瘀阻证。确定患者所属证型后,应当遵循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2中药辨证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2.1心肾阴虚证

心肾阴虚证的形成因素包括血脉受阻、虚热内灼、水不济火,治疗时应注重为患者安神养心与清热滋阴。有研究显示对此类患者可实施心元胶囊与西药的联合用药方案,以此达到缓解症状的治疗目标[2]。麦冬、丹参与何首乌是心元胶囊药品的主要成分,麦冬能够发挥出润肺清心与滋阴生津的功效,丹参的作用体现在养血安神、除烦清心以及消痈凉血,何首乌提供滋阴养血的功效。也有研究提示,针对此类心绞痛患者可在实施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设补肾活血方,在减轻临床症状的基础上,还可对其心电图结果进行改善,该方涉及药材包括炒山楂、当归、葛根、山萸肉与山药等,具有固涩收敛、补肝益肾与补肝益气的良好功效。同时,枳壳成分拥有行气醒脾的作用,在多种药材的共同作用下,可为患者安神养心、清热滋阴。

2.2心肾阳虚证

此证型患者大多存在内伤劳倦,长期患病,身体虚弱的问题,治疗重点是为其温振心阳、补益体内阳气。不少研究都指出参附注射液可满足此类心绞痛冠心病病患的治疗需求,可为患者改善其心功能[3]。该药品中的红参成分在摄血益气、固脱复脉以及补充元气等方面有显著功效。附子有助阳补火、救逆回阳等功效,同样对于心功能的调节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现代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知,该药品以乌头类生物碱以及人参皂苷为主要成分,人参皂苷通过其具有的强心功能可为病患调节与改善末梢循环与微循环。乌头类生物碱则能够平衡处于缺血状态的心肌氧的供求情况,并增强心肌收缩力。两种成分促使活性氧水平有效降低。

2.3气虚血瘀证

当胸痹心痛患者存在气虚失运以及阳气不足的情况时将会引发瘀血阻滞的问题,进而构成血瘀气虚证型。治疗方案应围绕止痛补虚、活血益气来制定。相关研究显示该类患者可通过服用通心络胶囊来增强治疗效果。这一药品中的人参有络气补益的作用;土鳖虫、全蝎以及水蛭均有通络化瘀的功效;通过酸枣仁能够实现安神养血的治疗目标;赤芍则有散血凉血的药效。在冰片、乳香、檀香以及降香的作用下,其余药材有效成分可更高效地通窍入络,进而使心脑脉络得以疏通。或者联合运用麝香通心滴丸与西药,前者含有的人工麝香可止痛消肿与通经活血;蟾蜍提供止痛、强心与解毒的药效;丹参的功效体现在消痈凉血、止痛活血等方面,并为心肌组织提供保护;祛痰与解毒清热是人工牛黄的主要功效;清热散毒与开窍醒神是冰片的主要药用功能。

2.4气阴两虚证

气血在机体中存在密切的互生关系,若有气虚的情况,则会引发血化无源的情况;若出现血亏问题,气机也将因此而遭受损耗。这也是气阴两虚证的出现原因,为此类心痛胸痹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时需注重通络活血与养阴益气。关于气阴两虚证型冠心病病患治疗效果的研究中指出,加味生脉散可对患者产生的心绞痛症状进行改善。生脉散在养阴益气方面有突出表现[4]。围绕五味子、麦门冬与人参三味基本药品实施加减化裁,结合脏腑关系,以患者具体证型、症状为基准来调整药方配伍,从而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解决心阴亏耗以及心气不足的典型问题。灯盏生脉胶囊在此证型冠心病的治疗中也显现出良好功效,在养阴益气这一基本功效的基础上,还能够止痛通脉。利用灯盏细辛来止痛通络与化瘀活血;麦冬、五味子、人参共同提供生津、补气、通脉与益气的作用,其中五味子的功效集中体现在止渴生津、止汗敛肺方面。在诸多药材具有的有效成分的共同作用下,机体血脉将更为通畅,止痛活血与养阴益气功效可得到最大化发挥。

2.5寒滞心脉证

寒热与机体气血运行情况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若冠心病患者长期处于心阳不振、阴寒凝滞以及阳虚的状态,则会形成寒凝心脉证型。治疗的关键为通痹活血、散寒温经。在关于稳定型寒凝气滞型冠心病且存在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治疗研究中,冠心苏合丸在与西药进行联合应用时,中医证候积分能够有效降低[5]。药品中的苏合香可实现辛温走窜;土木香能够散寒调气、健脾养胃;檀香、乳香则能够形成止痛通痹、行气宽胸与温经活血的药用功效;冰片可促进止痛开郁、辟秽化浊。针对属于此证型范畴的真心痛患者,可为其选择当归四逆汤,发挥开痹通阳功效作用的是薤白药材;甘草与芍药可为患者缓解心痛症状;高良姜、荜茇、桂枝可以展现止痛通阳、祛除寒邪的功效。

2.6痰浊闭阻证

痰浊闭阻证型的发生机理涉及脉络气机痹阻、痰浊盘踞,治疗方法为开结豁痰与泄浊通阳。在此证型的心痛胸痹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中,应用西药治疗方案的同时,可遵循中医辨证治疗原则,联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药汤。栝蒌药材的功效集中体现在散结、化痰、润肺;滑窍通气与促进瘀血消散是薤白的重要功效;通过黄芪、泽泻、丹参、赤芍与川芎能够实现化瘀活血与通阳宽胸的治疗目标。

2.7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型的心痛胸痹发生机理涉及心脉不和、肝失疏泄、气机瘀滞,治疗方案应围绕止痛通络与理气疏肝理念来制定。联合治疗方案由血府逐瘀汤与常规西药治疗共同构成,在此方案下,病患的心室率得以降低,中医症状积分相较治疗前也有显著改善。该汤方中的君药为川芎、赤芍、红花以及桃仁,能够形成较强的疏通血脉与活血化瘀功效;臣药为牛膝、桔梗、柴胡与枳壳,功效体现在化滞行气方面;佐药为当归、生地,能够带来养血活血的效果;使药为甘草,其作用为对诸药进行有效调和。在汤药的各种有效成分的相互配合以及共同作用之下,其具有的气血调畅、理气行滞以及化瘀活血作用得到扩大。

2.8心血瘀阻证

心痛胸痹患者的常见证型之一就是心血瘀阻证,患者有较大的可能性出现心脉不畅、血行瘀滞的临床表现,应采用止痛通络与化瘀活血的治疗方案。除了进行西药治疗外,还可联合运用血塞通胶囊,以此使此证型患者实现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治疗目标,也可通过功效与之相似的冠心舒通胶囊,使患者的冠脉血管循环系统中的障碍得到消除,强化治疗功效。

3结语

中药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在药效评价、药物选择与病理病机分析方面均有诸多研究进展,可依托中药辨证理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信息,对其所属证型进行判断,进而明确治疗原则与治疗重点,选取合适的中成药,并与西药进行联合应用,切实改善综合治疗效果。后续研究中,还需继续依靠临床试验与研究结果,对相应的判定标准与分型指标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黄传惠,樊瑞红,刘洪斌.中医辨证辅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3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9,60(24):2118-2122.

[2]张建伟,吕韶钧,吴岳等.中医运动疗法干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07):936-943.

[3]郝月姣,司丹丹,邵静.养阴安神健脾方治疗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及对中医证候与心功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07):1676-1679.

[4]方格,任琦,王彬等.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05):427-431.

[5]骆始华,李易,赵丽娟等.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09):53-5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