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刘戎华的中土枢轴,一气循环学术探讨
DOI,PDF 下载: 0  浏览: 7 
作者何仕平刘戎华
关键词中土脾胃中土枢轴一气循环刘师
摘要:

刘戎华主任中医师评为2022年江西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师从事临床50 余年,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其处方用药注重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并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中土枢轴,一气循环学术观点。 下面从学术思想的概念,形成及渊源,主要内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土枢纽,一气循环理论概述

“中土枢纽,一气循环”理论是刘师基于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土脾胃,以脾胃(中土)为枢轴,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四象的气机升降循环,构成生命的动态平衡,即“中土枢轴,一气循环”的生理病理体系;中土即脾胃,具有承载和转化的功能,是气血生化的基础。四象(心,肝,脾,肺,肾气机升降循环)则分别对应着身体的不同状态与病理变化,反映了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状态。通过对一气(脾胃,心,肝,脾,肺,肾气机升降循环)的理解与分析,能够更好地把握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他的理论框架下,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脾胃气机升降变化,判断整体一气的运行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刘师的这一理论,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学术思想的形成渊源: 刘师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中医四圣”,几十年研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诸书蕴义,总结后发现中医经典通篇都是在讲“气”,中医是建立在“气”的哲学理论框架上,经典中到处都提到气,如气血,肺气,心气,肾气,脾胃之气,精气神,六淫之气等。刘师“中土枢轴,一气循环 ”的理论源于《内经》的“气机升降”思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体现了古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同时,受《伤寒论》影响,刘师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继承李东垣“补土派”思想,认为“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脾胃健运则四象气机调和。同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一元论等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刘师认为宇宙和人体均由“一气”构成,气的升降浮沉形成生命运动,即“一气循环”。五行本质是“一气”在不同时空的运动状态,而非五种独立物质。

三 .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1)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皇帝内经--素问保命全论》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人相应,人体气机与天地节律共振;刘师总结天地之气的运行规律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以中土为枢轴的“一气循环”系统。

2)一气循环的生理观;以脾胃为中土,作为气机升降的枢轴。脾气上升,带动肝木升发、心火上炎;胃气下降,使肺金肃降、肾水下行,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一气循环的生理模式。

3)阳衰土湿的病理观;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衰则土湿,土湿是诸多疾病产生的关键因素。阳衰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进而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使一气的循环受阻,引发各种疾病。

4)六气,情志致病的病因观:  

外感天地偏胜之气:天地有六气五行,人体有五脏六腑,人与天地相应。当天地之气出现偏颇,人体感受了这些偏胜之气,就会引发疾病。如厥阴为病风邪偏盛,少阴病变热邪偏盛,少阳病变暑邪偏盛,太阴病变湿邪偏盛,阳明病变燥邪偏盛,太阳病变寒邪偏盛。

内伤人体之气偏胜:人体自身之气出现偏胜也会导致疾病。如厥阴风偏盛,是土气和金气偏虚的结果;少阴热偏盛、少阳暑偏盛,主要是金气和水气偏虚所致;太阴湿偏盛,是水气和木气偏虚的缘故;阳明燥偏盛,是木气和火气偏虚的原因;太阳寒偏盛,是由于火气和土气偏虚。

5)辨证论治观:以一气循环为核心,刘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脾胃中气为枢轴,带动肝升肺降、心肾相交,形成一气循环运动。在辨证时,注重观察人体这一循环运动的失常之处,判断是中气不足,还是某一环节的升降失调,如肝木不升、肺金不降等。重视六气辨证,将疾病分为风、热、暑、湿、燥、寒六类,根据六气的特性及人体的反应来辨证。例如,厥阴风木为病,多表现为筋脉拘急、眩晕、抽搐等;少阴君火为病,常见发热、心烦、口舌生疮等。同时,强调六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兼夹,如寒邪入里化热等。强调五行生克

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疾病的传变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肝病可传脾,是因为木克土;脾病及肾,是由于土克水。

在治疗时,刘师认为人体阳气至关重要,阳气充足则一气周流顺畅,阴邪不易入侵。不仅要针对患病的脏腑,还要考虑与其相关的脏腑,以调整五行的平衡。常采用扶阳的方法,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抑制阴邪。注重调畅气机,恢复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一气循环恢复正常。如通过调理脾胃,使中土健运,以斡旋四旁;或疏肝理气,助肝木升发;降肺止咳,使肺金肃降等。同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考虑不同季节、地域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来辨证论治。如春季多风,易患肝病,治疗时要注意疏肝养肝;北方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藏,用药宜温散;老年人气血亏虚,治疗时要注意扶正等。

四.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刘师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 脾胃病辨证:根据“阳衰土湿”的理论,多从脾胃阳气虚衰、寒湿内生角度辨证。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四肢不温等症状,多责之于脾胃阳虚,土湿不运。治疗上以温中健脾、燥湿运脾为法。常用方剂如理中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生姜、炙甘草等,以温补脾胃阳气,化湿止泻。肝病辨证:基于“一气循环”理论,肝主升发,若中土不运,可影响肝木的升达。如肝郁脾虚证,患者既有胸胁胀满、情志抑郁等肝郁症状,又有腹胀、便溏等脾虚表现。治疗上采用疏肝健脾之法,以恢复一气的正常循环。方选逍遥散加减,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心病辨证:心为火脏,心火的正常升降依赖于脾胃中气。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痰浊内生,阻滞心脉,可导致心悸、胸闷等心病症状。治疗上对于心脾气血两虚者,治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若为痰浊阻滞心脉,以健脾化痰、理气宽胸为法,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二陈汤加减。肺病辨证:根据“培土生金”理论,脾胃为肺之母,脾胃虚弱可致肺气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治疗上常采用健脾补肺之法。对于肺脾气虚者,可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以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肾病辨证:肾为水火之脏,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若脾胃虚弱,土不制水,可导致水湿泛滥,出现水肿等肾病症状。治疗上以健脾温肾、利水消肿为法。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以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等温阳健脾利水,恢复脾肾的气化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五.对中医内科发展的启示

刘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内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强调了一气循环在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通过关注中土枢纽与一气循环的关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理论的有助于提升中医内科的整体水平。

六.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土枢纽,一气循环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同时,可以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化发展提供支持。

七. 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在当前医学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土枢四象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在生物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四象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可以更好地验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刘戎华主任的研究为这一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中医内科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四圣心源》  清.黄元御   孙洽熙校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伤寒论》卫永琪  顾护脾胃学术思想初探[J]. 四川中医,1999,17( 10) : 7.

[3]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陈明,刘燕华,张保伟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8: 7。

[4]《脾胃论》金.李杲   中医必读经典从本中国中医院出版社

[5]《黄帝内经》邢汝雯.编著    华中科技出版社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