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道德与法治教学关系到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该学科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是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但想要将该学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讲,初中阶段异常关键。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价值观及是非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且容易被外界的一些负面思想影响,甚至会出现价值观念偏差的情况。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健康、积极的观念、思想传递给学生,对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帮助。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暂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控能力较差,对未来生活与学习目标比较迷茫,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薄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事物,在了解公民义务和权利的同时,还能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得到不断强化。除此之外,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其形成尊敬师长、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文明友善及团结互助等优秀的品质,从而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学生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重要方式,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还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熏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学生之间是存在客观差异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是不同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价值取向较为片面的情况,具体表现在:(1)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则不够重视;(2)一味追求考试分数,导致素质教育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法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均出现了严重滞后的情况;(3)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在实践中的价值观培养不够关注,这使课堂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导致相关教学活动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其自身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但受到内容、教学形式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状况的影响,学生对家庭价值及社会价值的认识较为片面,更有甚者没有听说过相关内容,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造成了不利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仍处于发展期的初中生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观察现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形式普遍仍使用“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教师“一言堂”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者的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也无法合理地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学生机械地学习,便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薄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工具。经观察可发现,教师对教材的利用并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教科书中的知识进行拓展,学生只掌握了皮毛,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如何具体应用没有得到充分理解,阻碍了学生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形成。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课本向生活和社会回归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材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保障。但在对教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出现单纯依靠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因为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全面性,也容易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结合自身生活和工作经验,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可以以课本为基础,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进行收集和列举,利用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并引导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并要求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对社会活动中不道德、不合法的现象进行总结,使其能够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对比自身所学,在加深自身知识理解程度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4]。
(二)挖掘身边素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而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同样如此,相关知识的应用也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如何做人、体会生活,进而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懂得如何善待别人。例如,在对“我”和“我们”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野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记录所经历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效参与这种集体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自身自立能力,还能学会分享,提升团队意识。这样,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都会被进一步拉近。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引导适当,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就能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进而促使其将科学的价值观树立起来。
(三)正确利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工具,由于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科书内容仅局限在法律知识条例和道德素质的讲解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未有过多的涉及和讲解,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自我发展能力。首先就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重新编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到教科书中,让学生从最根本的教材开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能够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在编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放在前言,让学生打开书就可以看到,给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形成基础的认识和了解,为教师在后期的教育教学中教授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初中教师作为与初中生密切相伴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整合,就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形象。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只有教师为学生做好表率,学生才能够将教师作为人生发展的榜样,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其次,教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掌握,教师就应该最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感悟,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后,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尤为重要,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对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培养促使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的优秀人才。
(五)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会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只关注书面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发现“灌输式”教学能够短时间内提升学生成绩,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使得当代初中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枯燥无聊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作为初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教室内设置的多媒体播放针对学生特点及兴趣的音频、视频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便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让学生产生合作意识;还可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六)提升教学活动的科学性
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必须找到相应的突破口。教师应从教学内容、观念及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以此推动该学科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想要实现这种目标,教师还需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相关教学模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此同时,教师应对该学科的教学模式进行多元化建设,不仅要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应用,还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积极的引入,利用故事教学、微课教学等方式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以此推动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切实实现二者的交融,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该学科的教学关键点,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循序渐进,推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效结合,如此才能确保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拓展,并将原有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有效解决。
结语:总的来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提升学科质量的关键一环,且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教师一定要对此保持高度的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对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应用,以此推动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长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解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1):74-76.
[2]秦军芳.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 才智,2020,(16):99.
[3]王兆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