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仁”与“礼”
张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哲,. 浅谈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仁”与“礼”[J]. 哲学研究进展,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129.
摘要: 孔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观点来展开。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遵守礼仪规范,按照仁与礼的要求,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因此,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研究是把握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环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孔子;哲学;仁;礼
DOI:10.12721/ccn.2022.157129
基金资助:

一、背景   

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君主不像君主,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传统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社会的混乱造成了人们思想与精神的动荡,面对各种尖锐的社会问题,各个学派产生了不同的思想。孔子思想认为,为了防止“异端邪说”的蔓延,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确立宗法制度的秩序。

二、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最有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孔子之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提出了仁的概念,孔子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发挥,创立了仁学,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仁提升到了哲学范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仁的核心—克己复礼

在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中,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也就是说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克己”和“复礼”,“克己”也就是“为仁由己”之意,具有人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要想真正做到仁,不是依靠别人来完成的。他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复礼”并不是要全面恢复周礼,“礼”应该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有所损益。颜渊又进一步问“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的规定,也就实现了“克己复礼”,体现了“仁”。

(二)仁的基本主张—仁者爱人

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和墨子关于“爱人”主张有所不同。墨家主张爱无等差,提倡兼爱。而孔子主张爱有差等,是一种由远及近,有亲到疏的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孔子所提倡的“爱人”,是基于孔子所维持的“亲亲”的思想,“仁者,仁也,亲亲为大。”(《中庸》)“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但又不是仅止在“亲亲”上,必须“推己及人”,推广到身边的人、陌生人、老百姓,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这些具体的内容上看,这就是说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应该做到彼此相爱,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尊重、同情。

(三)仁具有的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慧

孔子在《左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了“仁”,他用德来说明仁,进一步说明修德是成仁的关键。孔子说:“刚果木讷,近仁。”(《论语》)意思是说具有刚强、果决、朴实、慎言这四种品德的人只是接近“仁”,并不是达到“仁”。孔子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慧这五者便是仁的五个德目。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也就是说,“恭”即自敬自重;“宽”即与人宽厚;“信”即守信于事;“敏”即治事敏疾;“惠”即“养民也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三、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礼”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还是在国家政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封建时期,“礼”是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是天子与诸侯、贵族之间交往的准则,是人们行为好坏的评判标准。“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核心概念,它约束着人们言行举止的规范。

(一)礼的继承

孔子认为要阻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改变春秋时期的天下失序,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必须通过“正名”使天下归于“礼”制,孔子非常认可周礼,以宣传礼教为己任,但他并不是将周礼作为不可变化的教条来崇拜、遵守。他在对于夏商二代的礼乐制度有所借鉴损益之后,建立了丰富多彩的、崭新的“礼”的制度,并为“礼”添加了新的内容。为了维护旧制度,他关于“礼”的思想具有消极保守性,但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礼的本质

孔子认为应重点把握“礼”的本质,认为应从内心深处遵从“礼”,从内心深处感悟“礼”。礼也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从一方面来看,人们在与人交往、自我修养、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都应该学礼、守礼。从另一方面来看,统治者阶级应遵循“礼”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以礼治国,反对法治。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调节社会关系,使社会成员按其“名分”和秩序进行生活和实践,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四、“仁”与“礼”的关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孔子丰富而又博大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相互规定,相互补充。因此内与外,仁与礼必须统一起来。“仁”通过调整人们的精神状态在维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为礼所不能及的重要作用,礼须以仁为本,是实现仁的途径。仁为里,礼为表,二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五、“仁”与“礼”的现代意义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突,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物质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在人心浮躁、社会问题频发的背景下,重新探究“仁”与“礼”的价值,重拾优秀传统文化,无疑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塑造完善的品格。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学会自我约束。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造成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的后果,这样不仅危害了社会利益,甚至有可能会危害到国家利益。在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每个人自身更要勤劳奋斗,不能坐享其成,不能贪图安逸,只有勤劳和奋斗才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其次,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不仅如此,“父母在,不远游。”即使远游也要让父母知道我们的消息,不要让他们为我们担心。另外,要从孝顺父母出发,把爱延伸到与邻里、朋友之间的情感,待人真诚,对他人真诚,对自己也要真诚。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手,这样世界才会多一点温暖和爱。

最后,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个人如果想要在社会当中立足,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目标,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持之以恒;否则,你就有可能变成一无是处的人。诚实、奉献、友善、正派这些品质,是人们所追求的优良品质,是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既要做到诚实守信,又要做到待人诚恳,保持正直的品性,人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安作璋.论语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李兰芝.中国哲学名著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4]中国哲学史编写组.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张浩浩.对《论语》中孔子哲学思想的架构[D].河南平顶山:平顶山学院,2020

[6]王岳林.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及对后世的影响[D].河北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第一期.

张哲(1997-),女,汉,黑龙江省同江市,硕士在读, 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哲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