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是马克思的经典之作。在《提纲》中,马克思独辟蹊径,以“实践”的哲学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之前一切唯物主义,指出哲学最重要的实质作用是改造世界。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实质——直观的、消极的唯物主义,他批判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核心原则,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
一、费尔巴哈哲学的实质
马克思揭露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坚持“二元论”和不理解“实践”的意义,故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消极的、直观的旧唯物主义。
《提纲》的第一条认证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他研究的是感性直观的客体,即真正存在的物质世界。他不止步于黑格尔的抽象思维,而进一步聚焦于感性直观。这既是他的历史进步性,同时也是他的局限性。他对对象的认知只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从主体方面和实践方面去理解,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绝对相互独立存在的,两者没有丝毫联系。并且费尔巴哈指出只有抽象的精神思维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他贬低生产实践活动,甚至认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只是犹太人才去做的。费尔巴哈对于犹太人是有极度偏见的,对于这个种族,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因此实践活动就像犹太人一样,费尔巴哈从来没有放在眼里。故而,感性世界在他看来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他不明白人生活的物质世界是被人改造过的,现在仍然可以继续改造的世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造物质世界的作用。
费尔巴哈坚持人本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宗教观,揭示出宗教神学的神秘面纱,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所研究的人是纯粹的自然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他只从肤浅的表象去理解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宗教观中,宗教是人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用人本主义批判宗教,却没有指出宗教产生的客观社会基础,因此不能消除宗教现象,甚至提出“爱的宗教”,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看不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看不到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提出“爱的宗教”以化解社会的阶级矛盾,让众多深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失去反抗斗争的意识。这是因为工人运动大肆兴起时,费尔巴哈却被德国政府驱逐,未能参加革命实践活动。故而,他不仅用宗教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用宗教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导致费尔巴哈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时,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二、实现的哲学革命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这是学界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提纲》标志着新唯物主义问世,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也是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总结。恩格斯也高度赞赏这份《提纲》,认为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孕育着新世界观的文件。
马克思在《提纲》中实现的哲学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提纲》的第一条批判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只片面从客体去解释现实世界,忽视主体性,仅仅简单直观的去看待现实生活。马克思也指出费尔巴哈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世界,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第一条中,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提出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以“实践活动”打破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困境,表达出主体与客体之间有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马克思在《提纲》第二条提出要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认识论,即在实践中去检验客观真理,他认为实践是我们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以及批判费尔巴哈在认识论上的错误,即费尔巴哈超脱实践,用理论去解释另一个理论的行为,实质上只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将实践与认识相结合,指出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革命。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是信奉精英史观的,认为历史是由少数教育者创造的。马克思在《提纲》里分析精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出教育者自身的知识也是在实践出获得的,而真正改变世界的是实践。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精英史观,实现了历史观革命,揭示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分析宗教现象产生的真正根源,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费尔巴哈虽然提出无神论,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并不真正理解宗教现象,不知宗教产生的政治社会基础。这是因为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有了新认知,认为人的本质是因实践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进一步分析政治社会基础上,发现宗教产生的根源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这唤醒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为解放无产阶级作出巨大的贡献,马克思哲学也成为无产阶级反剥削压迫的坚强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极其重视实践,“实践”一词贯穿整篇《提纲》,是文章的核心字眼,他的实践观是哲学史上一次颠覆性革命。马克思亲身参与工人运动、社会上的革命实践,才提出真正指导无产阶级参与革命的理论武器,才克服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用实践去改造世界。实践观突破以往一切哲学只重视理论研究的桎梏,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关键。整篇《提纲》,马克思阐述了“实践”的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实践的观点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从实践的视角重新解释人的本质。实践是唯物史观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马克思“实践”的观点重塑了新世界观,对哲学、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凡的意义。
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在《提纲》中突破费尔巴哈只坚持资产阶级利益的狭隘立场,上升到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在实践基础上对以往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宗教观进行革命。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哲学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都有着重要影响。不照搬苏联模式,以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意见,使得革命终于扭转局势,共产党取得革命的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其中的市场经济政策,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使得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让我国人民富起来。习近平同志带领我们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变得强起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这都源于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在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大道上,也会始终坚持马克思哲学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02.
[2]胡海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及超越[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5.
[3]边立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中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重读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启迪[J].科学社会主义,2015(03):114-119.
[4]张有群,张明.论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及其哲学本质——以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为视点[J].江海学刊,2010(06):211-217.
罗佳佳(1997-)女,汉族,籍贯:重庆市长寿区,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