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强调其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综合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活化教学实践应运而生,它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从新课导入、教学活动、课堂提问到作业布置等多个环节,展示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我们将看到生活化教学实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设生活气息浓厚的学习场景
教师作为课标和教材的执行者,必须积极响应育人整体要求的变化,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对比新旧课标的变化、阅读教育类和心理类的书籍等方式和渠道,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深刻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核心思想,将其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不间断地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在了解其普遍规律的情况下,也对学生的学能做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划分。如小学生普遍都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但是低年级满足好奇心主要是通过问教师的方式,高年级则更倾向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一来,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时,采用的方法就会大有不同。如进行低年级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需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自行探索的问题,高年级的教学设计则需要倾向于表达性问题的设计。如果能够家校合作,在学习了对应的内容后,马上安排实践活动,则生活化场景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教师也会因为设计了更为灵活多样的场景,得到了全面观察学生学情学能的机会,进而与自己学习到的理论进行对照和互相参考,增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上的提升。
二、立足教材内容,让知识学习实现虚拟生活的双向转换
教材不仅是教学的载体,更是课标思想具体而详尽的体现。当课标明确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后,教材中一定会有大量的内容与之呼应。而且,教材的编写是对小学生普遍认知规律的观察、研究、总结,进而和知识点结合反复推敲而来的,能够同时兼顾学生的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使其效能最大化。如新改版后,教材加入了许多数学文化的内容,介绍了数学历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等,这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最好的载体,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不可草率处理,更不能置之不理。让学生认真阅读,并在生活中也有意识地收集数学故事,是最便捷的方法。除此之外,将学习的空间前置、后置,通过预习、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且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如在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平移(旋转)的物体。很多学生在自己经常活动的游乐场中找到了摩天轮、小火车、旋转木马等,在自己的玩具箱中找到了大风车、陀螺、电动玩具等。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知识的“虚拟化”变成生活的“现实化”。可以认为这个过程是教材与现实生活互补互助的过程,其与教材一起完善了学生数学知识结构搭建的过程,让数学思维得到了生活的检验,并由此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牛奶盒、牛奶箱、矿泉水瓶、桶装水桶等。这些物品容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升和毫升的联系与区别。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类似成对的事物,尽量将寻找的范围固定在一个场所,如家里的厨房、卫生间等,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经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段所举的两个例子从本质上虽然一样,但是后者较之于前者,指向的范围和培养的目标更加精准。这对尚处于认知构建期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明确的指引让他们在将学习和生活进行链接时,会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并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可以依循。这才是知识从虚拟走向生活的必备基础。
三、拓展时空维度,实现多元化教学方式的介入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将学生对学习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当生活化教学的概念提出后,这一学习方式的范畴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拓展。首先,精心设计课前的预习环节。这里所指的预习与传统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他们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获得清晰的指引,还可以延伸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如在学习“方向和位置”的内容之前,就为学生设置“绘制旅游地图”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比较长的假期时间收集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然后制作一份手绘地图,向各地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因为是预习作业,教师是不会刻意要求必须标注东南西北等方位名词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方位词标注。这时就会出现东西南北、上中下左右等各类方位词。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将方位词使用的对比作为一个教学的重点。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全依据于学生学情进行的教学设计,其针对性更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其次,创新课后的作业设计。如改变传统的只有书面作业这一种形式的布置方式,取而代之考查更综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趣味盎然之间就实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如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为学生布置这样的实践作业:请帮助家长记录每天购买的东西与价格,并计算出每天的总花费。这项作业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然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家庭的支出分类,计算出每个月家庭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别的总花费,然后为家庭开支提出一些建议。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不断地巩固人民币的知识,还为之后的分类、统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也会因为自己能够真正参与到家庭事务中而获得成就感的愉悦体验。总体来看,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学方式使用的时间与空间,把数学知识精妙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才能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使用提供更大的平台,也更符合生活化教学的本质。
四、结语
通过深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新课的生活化导入到教学活动的重构,再到课堂提问的创新和作业的生活化,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我们相信,随着生活化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小学数学教育将焕发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度核心素养的学生,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新课程,2022(32):180-182.
[2]柳云萍 . 简析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 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8):45-46.
[3]浦冬梅.拥抱生活,理性思考———促进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刍探[J].教育界,2022(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