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它不仅是现实国家建设的迫切需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努力追求。那么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定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什么困难,又应当如何实现呢?
一、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念,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剖析解释了世界的本原、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纯正的唯物主义。从字面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普及,但是如果光普及就足够的话可能就不值得人们思考和探究了,因为普及需要让人们首先能够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其次也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学者们的研究上来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深奥、官方变得通俗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并最终被普通民众认可和掌握的过程。这个理解更加偏向于字面意义的分析,也的确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命题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为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伟人在过去创造的,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因此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单指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普及,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包含着当代新增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普及、接受和掌握[1]。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普及到每个人,因为马克思主义最终是要实践的,要与实际相结合。所以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用它来指导党和政府建设祖国。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普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大众化,甚至也可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等等。
二、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难
(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遭到质疑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和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在不断证明着这一点。但是,就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和大众化提出质疑和否定,并且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推进,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不断输入我国,对我国本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导致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性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心产生动摇[2]。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手段和形式不够灵活
除了国外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冲击的问题以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手段和形式不够灵活也是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因素。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宣传形式的确存在问题:一是手段、形式较少;二是不够灵活,效果堪忧;三是创新性不足,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好奇心。例如,虽然像贴标语、广播电视等很多宣传方式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形式缺乏互动性,单一的向民众灌输,民众不一定理解,印象也不一定深刻。并且,在民众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是“要你学”,而并不是“我要学”,宣传手段正有逐渐变得教条化、单一化的趋势和倾向[3]。
(三) 宣传队伍建设比较落后
目前的宣传队伍构成是零碎的、不全面的,主要是由宣传部门或组织部门牵头,以党校教师为主组成,没有形成完备的社科理论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组成的专业宣传队伍。理论宣传队伍对区域内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情况的调研不足,不能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宣传党的理论,理论宣传队伍的宣讲、调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建议
(一) 加强民众、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实践,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科学;其次,加强宣传,做好党内思想宣传工作,利用抖音、微博、公众号等加强大众宣传,加强民众自信;最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民众教育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4]。
(二) 不断丰富和改善宣传形式
首先,可以设置“邻里大讲堂”等比较亲和接地气的宣传机构,定期邀请民众自愿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其次,将宣传的视频和广播做的更加通俗易懂,更受人们喜欢,可以增加一些活泼生动的例子;第三,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宣传的交互性、大众性,这在互联网时代是十分必要的一项举措。
(三) 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首先,宣传队伍应当大力引进思想素质较好,马克思主义素养高的人才参与到大众宣传中;其次,加强技术人才、网络宣传人才的引进;最后,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以便提高队伍水平,丰富宣传形式[5]。
结语: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功能外,更关键的还需要全国各级领导重视理论学习与理论宣传,建设起学习型的领导班子与学习型社会。什么时候当代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家的书斋里与高校的课堂上走向了全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基本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朱先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研究[J]. 新西部(下旬刊),2020(4):5-6.
[2]李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实现路径研究[D]. 辽宁:沈阳理工大学,2018.
[3]周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功能研究[D].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7.
[4]聂家华,赵开开. 关于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128-133.
[5]聂家华,仉晓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格局与主题演进——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2019,21(6):115-123.
作者简介:
康金明(1982- ),女,满族,辽宁丹东人,中共丹东市委党校基础理论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