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与发展
吴巧珊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巧珊,. 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与发展[J]. 哲学研究进展,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163.
摘要:
把握马克思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对历史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如忽略历史的现实基础、割断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和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继承历史主义中的合理性思想,实现了对历史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如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辩证看待自然与历史的关系和注重历史研究中物质实践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解决了历史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主义;批判;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DOI:10.12721/ccn.2022.157163
基金资助:

青年的马克思深受对抽象理性主义进行反叛的德国浪漫派的影响,浸润于这样的文化传统,马克思对“历史”十分敏感。“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浪漫主义在历史哲学领域的变种或表现形式” [1],因而,作为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物,历史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关于马克思与历史主义的关系在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历史主义者,这种观点看到了马克思思想和历史主义的共同性和承继性,但否定了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超越;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不是历史主义者,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马克思思想和历史主义的区别,但是却没有看到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历史主义以实现对历史主义的超越的;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特殊”的历史主义者,但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具有与其他历史主义尤其是德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相区别的重要特征,这种观点有别于前两种观点,不仅肯定了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继承,而且也肯定了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发展,但是关于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和发展的细致分析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汲取了西方思想的众多精华,其中也包括对历史主义中优秀理论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但要理解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独特性,就要阐明马克思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将对马克思与历史主义的关系进行讨论,试图进一步理清马克思与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主义的特征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使人们开始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们开始关注真正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但是法国启蒙运动却将普遍理性笼罩在历史之上,从而限制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历史现实的想象。意大利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维柯最早发现这个问题,他认为“过去所有的哲学家都认真地致力于建立关于自然世界的科学,却忽视了反思各民族的世界或者历史世界[2]125”,于是他主张在神意之外去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强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他将对这种历史的研究称为 “新科学”,由此唤醒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德国启蒙思想与维柯的思想具有关联性,“其中重要之点就是批判法国启蒙思想抽象的理性主义历史观念[3]”,而历史主义就是其批判“纯粹理性”的有力武器。

根据伊格尔斯的考证,较早真正用到“历史主义”一词是语言学家施莱格尔,他在1797年随意记录的笔记中用“历史主义”来表示“独特性”,即对个别和个性的研究。后来,施莱格尔对“历史主义”的表达被19世纪上期和中期的德国学者继承了。在当时,历史主义被普遍认为是表示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并且承认在具体时空条件下的个别性[4]。在19世纪的德国,关于历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典型的形态:一种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历史哲学,即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历史,由于黑格尔坚持哲学体系化,因而他对历史的解释也趋向体系化、系统化;另一种是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史学实践,即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客观的历史事实的研究,“如实直书”是兰克史学的主要原则,目前学界倾向于将兰克认为是19世纪德国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虽然历史主义仍存有争议,学术界也没有形成确定、统一的概念,但是根据19世纪德国学者对其的众多表述,可得知历史主义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历史主义肯定个体的作用。历史主义强调个体性,不是简单地观察个体,而是深入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个体不仅可以指某个人物、某个习俗、某项制度等,也可以指某个民族,尤其是日耳曼民族。总之,由于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在本质上来源于上帝的精神性存在,所以任何个体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就如兰克所说的:“每个时代的价值不在于产生了什么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及其存在。只有从这个观念出发去观察研究历史以及历史上的个体生命才有意义,也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5]7”其次,历史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类创造的。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到:“自然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仅能为上帝所认识,而各民族的世界却是由人创造的,因而人能够认识它。[2]125”。伊格尔斯指出了作为一种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完全不同的历史主义,“它(历史主义)主张:自然是不断再现的事务活动的舞台,在那里各种现象本身缺乏有意识的目的;历史则由具有意志力和目的的、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人类行为所组成。[6]3” 可见,历史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创造的。最后,历史主义认为历史背后具有一致性。历史主义肯定个体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不同的历史个体之间存在联系,而历史就是要在个体中寻求普遍性。虽然兰克认为黑格尔将哲学系统化、体系化,会忽略或者否定个体的意义,但是并不代表兰克否定历史的整体性,他承认历史背后存在某种伟大力量,坚信只要通过“如实直书”,人们能够发现和掌握历史背后的一致性。

二、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虽然历史主义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判,同样,马克思针对历史主义的局限性,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历史的现实基础

历史主义坚持历史的客观性,专注于历史事件的研究,却忽视了历史事件中的人,且所研究的内容并不全面,仅仅局限于政治史方面,忽略了同样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因此,马克思批评了以兰克为代表的史学家们“轻视现实关系而局限于言过其实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历史观何等荒谬。[7]540”甚至直接批评到:“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未拥有过一个历史学家。[7]53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 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这种历史观只能在历史上看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看到宗教的和一般理论的斗争, 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时候,它都不得不赞同这一时代的幻想。[7]545”历史主义虽然反对黑格尔将历史思辨化、体系化,但是由于其忽略了历史的现实基础,最终也不能真正地在历史观上超越德国思辨的历史哲学。

(二)割断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历史主义注重挖掘历史事实的独特性,追求历史书写的客观性,同时承认历史背后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忽略了历史的现实基础,未能把握好政治史与经济史、社会史等之间关系,所以也割断了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最终只能寄托于上帝,认为上帝的存在就是历史的连续性。历史研究的确需要遵循客观性和独特性原则,但是历史主义过分强调客观性,并未能将自己在本质上与历史编纂学区分开。同样,历史主义过分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的发展,也无助于把握单个历史事实所形成的整体的历史事实之后的联系,更无助于考察历史背后的规律性。列宁在批判以往的历史理论时曾指出:“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片断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8]586”仅仅停留在书写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能触及历史的本质以及把握历史背后的一致性的。此外,历史主义在批评理性主义将历史普遍性绝对化的同时,自身也走向了否认历史普遍性、过分强调历史特殊性的极端,未能正确把握历史特殊性与历史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三)带有唯心主义性质

历史主义忽视了历史的现实基础,割断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最终也未能超越德国思辨的、唯心的历史哲学。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因为他们总是在历史之外去解释历史。历史主义虽然强调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但是历史主义每次回到过去考察历史,却总是为了替当下行为寻找借口。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便对德国的历史法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 有个学派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鞭子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的鞭子——的每一声呐喊都宣布为叛乱……这个历史法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历史的杜撰,那就是它杜撰了德国历史。[7]5”即使是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兰克也未能摆脱上帝的影响,仍然依靠某种超历史的力量来解释历史,而黑格尔同样也将其绝对精神归结到上帝。因此,虽然历史主义本着批判自然理性的目的,但是也无法实现对其的超越,无法跳脱出唯心主义的性质。

三、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对德国历史主义进行批判,同时也在继承其部分合理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其实行超越和发展,进而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一)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

针对历史主义忽略历史的现实基础以及割断了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等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早年的思想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虽然黑格尔的历史观念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由于黑格尔不懂得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其现实内容仍然受制于绝对精神的逻辑体系,这在很大部分原因是由德国思想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脱节”导致的,所以德国的思想家不能从现实中去考察历史。

马克思批判了历史主义和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 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7]544”马克思认为,历史只能是现实的人的历史,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基础。此外,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更是决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发展和特殊性质。总之,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基础,与德国历史主义区别开来,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二)辩证看待自然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主义拒斥自然科学理性对历史的束缚,强调自然与历史的分野,用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个体性和独特性与自然科学的普遍性和同一性相抗争,但却始终面对着具有个体性的各个历史事实之间如何表现出整体性关联这一难题。黑格尔虽然运用辩证法调和了历史事实与自然理性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其过分强调绝对精神的整体性,从而也淹没了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9]

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视野及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后,通过唯物辩证法,实现了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任何试图将自然与历史相分离的想法是不可行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便对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进行论证:“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7]194”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再次清楚地阐明了自然与历史的相互关系:“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7]516”历史是人创造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因而自然也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在对待自然与历史的关系上,不是将自然与历史二者绝对化地相分离,而是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将自然与历史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历史研究中物质实践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历史研究中,从而实现了辩证看待自然与历史的关系以及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并依据物质实践范畴“生产方式”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而研究历史发展规律,这与历史主义脱离现实抽象地谈论历史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作为未来理性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7]185”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深刻揭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并从物质实践与历史内在统一的角度解答了历史主义无法回答的问题。

此外,虽然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只是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引进实践的观点。如果过分强调实践性,就会陷入葛兰西等人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误解为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泥潭。总之,马克思的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并注重历史研究中物质实践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

参考文献  

[1]何中华.马克思的历史地思与浪漫主义[J].哲学研究,2019(01):3-16+127.

[2][意]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25.

[3]宋德孝.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关系之再思[J].哲学动态,2016(07):24-31.

[4][德]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8(01):70-87+112.

[5][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6][德]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31.545.5.544.194.516.531.185.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86.

[9]马建青.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5-13+254.

作者简介:吴巧珊(1997-),女,汉族,广东揭阳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