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任方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任方芳 ,. 俯卧位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儿科杂志,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8902.
摘要: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克的活产新生儿,采取合适的体位护理,将使早产儿身心舒适,减少并发症。传统的早产儿体位普遍采取仰卧位,而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则采用俯卧位。大量研究表明,早产儿俯卧位较仰卧位有多种潜在的生理方面的益处,提倡俯卧位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中。现对俯卧位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婴儿;早产儿;护理;俯卧位
DOI:10.12721/ccn.2022.158902
基金资助:

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其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儿为差者,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凡因胎盘功能不足等因素而出生体重减轻到该胎龄正常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较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以下者称为小于胎龄儿(小样儿,成熟不良儿)。亦把出生体重2500g以下的统称为低体重儿,把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为极低体重儿,其中都包括早产儿和小于胎龄者[1]。早产儿的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5%~10%[2]。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差[3],合理的护理能预防疾病提高存活率保证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4],早产儿俯卧位较仰卧位有多种潜在的生理方面的益处,提倡俯卧位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中。现综述如下。

1 俯卧位对早产儿呼吸系统的影响

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肺Ⅱ型上皮细胞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和呼吸窘迫[4]。宋亚君报道[5],早产儿在俯卧位时可以改善动脉氧分压和肺顺应性,增加潮气量,降低能量消耗,胸廓的不协调性更少等。Martin通过二氧化碳重复呼吸诱发健康早产儿在不同体位时对高碳酸血症的通气反应,结果仰卧位较俯卧位时呼吸频率快,氧饱和度低,胸廓的不协调和腹部运动更明显,胸廓参与呼吸少。从而表明早产儿在仰卧位时对高碳酸的通气反应减弱,对高碳酸血症增加通气的储备能力差。

早产儿俯卧位时产生这些生理益处的机理有以下几种学说[5]:(1)睡眠构成的改变。婴儿的睡眠分安静睡眠和活动睡眠,安静睡眠除偶而惊起外没有身体活动,呼吸规则,没有快动眼;活动睡眠身体有频繁的小的活动,呼吸不规则,伴有快动眼。俯卧位时婴儿睡眠更多,哭闹少,活动少,在俯卧位安静睡眠增加79%。(2)仰卧位时呼吸类型的多变及肋间肌张力丧失造成的胸廓和腹部运动不协调是对高碳酸反应减弱的一个机理,当早产儿处于俯卧位时胸廓和腹部运动的协调性较好,因而呼吸效率增高;仰卧位吸气时肋弓内陷,影响肺扩张,同时腹内容物压迫膈肌阻碍肺容量的增加,使呼吸效率降低。(3)俯卧位时,肺的通气分布较仰卧位时更趋于均衡。体位对肺部血流分布的影响较小,俯卧位并未发现血流灌注的垂直分布,仰卧位时胸腔压力重力梯度使背侧肺局部的胸腔压力增高,跨肺压下降至气道开放压以下,从而使背侧肺区在其闭合容量之下,引起局部通气/血流比值下降,分流增加,而俯卧位时跨肺压超过或至少接近气道开放压,使背侧肺区的通气改善,通气更为均匀,低通气/血流比区域减少,从而分流下降使氧合改善。

2 俯卧位与肺功能关系

像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膈肌是早产儿最重要的呼吸肌。早产儿在仰卧位时腹内容物压迫膈肌后部,不协调呼吸明显增多,使膈肌活动代偿性增加,易引起膈肌疲劳,其后果必然会导致膈肌作功减少。薛文琳对40例早产儿仰俯卧位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显示:俯卧位时膈肌呼吸功能受影响较少,提高了潮气量,使血氧结合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异相对较少,减少了能量消耗,胸廓和腹肌联合运动更为协调,改善了动脉氧合,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赵诗萌对48名早产儿肺炎患儿仰、俯卧位多种肺功能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其结果为俯卧位可增加不吸氧组早产儿肺炎患儿的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降低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对吸氧组早产儿肺炎患儿可增加潮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降低气道阻力。提示俯卧位能改善患有肺炎早产儿的肺功能。

3 俯卧位与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定义是呼吸停止10~20s,伴或不伴窦性心动过缓或紫绀,AOP可在出生后1天发生,但通常见于5~10天的婴儿,发病率与胎龄和体重有关。约25%的早产儿体重<2500g,在生后10天内至少发生一次呼吸暂停,而体重<l000g的发病率为90%。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AOP发病率越高。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脑干神经元功能不成熟、肋间肌抑制潮气量降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胎龄对CO2敏感性低,呼吸肌张力低;早产儿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等有关。AOP的药物治疗方法已基本确定,但是近年来一些学者观察了不同体位对减少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发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15°能增加血氧饱和度,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呼吸暂停的发生。其机制:(1)俯卧位15°时肺下段通气更佳,肺通气/血流比值合适;(2)由于腹内压下降和横膈活动增加,胸廓的协调性较好,改善了动脉氧合;(3)有利于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从而减少了呼吸暂停的发生。崔瑞芳[4]对30例早产儿采取俯卧位头部抬高15°,颈部拉直,防止呼吸道不畅,能明显减少心动过缓和(或)低氧血症的发生,使较低的肺段有良好的通气,改善氧合,同时进行轻拍背、弹足底使其啼哭,促进肺部运动和分泌物排除,可有效的减少或终止呼吸暂停的发生。因此体位护理加物理刺激是减少AOP简单有效的方法。俯卧位与胃肠功能早产儿由于解剖生理的特点,其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且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返流和误吸。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动态肺顺应性及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增高动脉血氧分压,胃肠功能随之得到改善。张跃娟对67例暖箱内的早产儿在每次喂哺后辅以俯卧位,观察胃排空能力,并与喂哺后取仰卧位时的胃排空能力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发现俯卧位胃排空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能明显改善早产儿的消化功能,且安全简便,认为俯卧位也是早产儿喂养中可采用的适宜体位。其机制是早产儿发育不成熟,肋弓较软,仰卧位吸气时肋弓内陷,影响肺扩张,加上仰卧位时腹内容物压迫膈肌,阻碍肺容量的增加,使膈肌的呼吸效率降低,导致肺通气能力降低。俯卧位时膈肌运动受腹内容物影响小,可增加吸入潮气量,改善肺通气,而早产儿易发生胃食管返流,且发病率高,后果严重,俯卧位可防止返流物的吸入。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2~106.

[2] 陈吉庆, 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 林晓芳, 吴雪玉, 李婷婷.早产儿早期护理干预[J]. 福建医药杂志, 2006, 28(6): 5:161~162.

[4] 崔瑞芳.体位护理防治早产低体重儿呼吸暂停效果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8): 1452~1453.

[5] 宋亚君, 胡皓夫.早产儿体位的临床意义[J]. 新生儿科杂志, 2001, 16(3): 139~14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