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的知识的范围,有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这主要是高中牵扯到更实际的问题,比如电压表电流表的电阻电池的内阻,初中的电路十分理想,高中就更加细化了,这就需要更加清楚电路分析,便以使用初中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初中物理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定性的展示电学规律,比如欧姆定律,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电流、电压及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而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定量的分析电学规律,更接近实际。比如全电路欧姆定律,引进了电动势、内阻的概念。电动势从能量转换角度讨论电源的特点,内阻的引进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当电流增大时路端电压会下降。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物理知识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电学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的一个重点,中学物理二十章,电学占据了五章,占比近达四分之一,分值占比达60%,比例之高,学习难度大,知识点环环相扣,初学者既新奇又害怕,为学好电学部分,我釆取了新的方法和策略,对电学知识学习难点进行突破,首先分析难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物接线,实物接线中同学们最常出现错误的地方是不注意接线点,往往任意接在图形上,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接点在接线柱上,对于容易出错的元件,例如,干电池在连接时应首尾相接,最后保留一个正接线柱和负接线柱,安培表注意负接线柱,而正接线柱有两个,应根据需要来选择不同量程,对应电源正负极。伏特表的接线点与安培表的大致相同。另一个比较难的就是滑动变阻器,由于它有四个接线柱,因此在选择接线时只能选择其中两个接点,即一上一下。总结一下,除了安培表,伏特表,电源分正负极之外,接点要和电源正,负极相对应。其余的开关,灯泡,滑动变阻器,电铃,定值电阻无需关注正负极。
二,导线问题,同学们在画实物连线上往往会出现的第二个错误是导线交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连接时导线不允许交叉,因此在连接线路时首先要看器材的摆放位置,先观看整体,用眼睛代替导线进行初连,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进一步思考,之后才用铅笔连线,绕开容易交叉的地方,或预留空间,给后面的元件连线,特别是在连接伏特表时,它和元件之间要保留一定的空间连线,这个是最容易导致导线交叉的地方。
三,并联电路连接问题。前两个问题还算简单,解决并不难。在串联电路的连线过程中同学们都能较容易的解决,正确率也较高,可在并联电路连接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问题,甚至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完成相应的要求。分析归纳了同学们出现的各种错误,我总结了问题的根本在于两点:一是分叉问题,二是汇合问题。如果能较好的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问题的突破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的突破方法是要同学们观察图形,什么叫汇合?同学们纷纷回答,就是两条变一条叫汇合,教师进一步提问,汇合的共同处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在交汇点上,对,教进一步引导,汇合有交汇点,交汇点就是两条导线的汇合处,它必须是同一个点,换句话说是同一个接点。
反之,教师提问,什么就分叉?学生继续回答,就是由一条变两条就是分叉,教师进一步提问,分叉的共同处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签:在分叉点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分叉有分叉点,分叉点就是一条导线的分叉处,它也必须是同一个点,也就是同一个点上分叉。
在解决完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在连接电路还会出现的问题是电压表连接易错情况,可以让学生先串接(除电压表),这些是学生易掌握的,且容易的,在正确完成全部的连接之后,最后再来接电压表,电压表连接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正,负极相对应,二是电压表釆用并联方式,即包围在所测的用电器的两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连线的难度。实物连线的几大难点和易错点就可以解决了,这样学生学习也较容易,降低错误率。
四,在解决实物连线后,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电路图,电路图是学习电学的一个重点,是学生分析认识电路结构的起点,只有学好本节内容,才能对学生学习以后电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作用。如果说实物连线是学生碰到的一个难点,那么电路图则是下一个难点高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有一些解难钥匙:
解决问题步骤一,识记所有的元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需要识记的有开关,电源,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安培表,伏特表,灯泡,电动机,电铃等。记好了元件符号后,按画电路的规则将元件按顺序用直线连接,要求,①、顺序合理,②、分布均勻③、符合实际④、拐角处不能画元件,⑤、分叉点不能画元件,⑥、正负极接正确,教师可先教学生画一些串联元件,让学生有成就感。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学易掌握。在完成这个小任务后,可增加难度,例如加上安培表,或滑动变阻器。这样为下一步学习垫定基础。在完成串联电路图设计后,进一步学习并联电路,为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引出两个关键点①、分叉点,②、交汇点,可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分二的图,学生容易达到目标,也容易接受。同理,教师又引导学会画二合一的图,这一步的学习也顺理成章,学习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但在实际分析电路时并不是那么容易,主要问题是在解读原电路,怎么解读,解读好坏关系到电路图的绘制,方法①、用红笔画出干路部分,(补充:干路是公用部分,支路:属于各自部分,)从正极画到分叉点,从负极画到分叉点。②、用蓝笔从左分叉点画到右分叉点即其中一条支路。同理用色笔画出另一条支路。总结干路上的元件有哪些,两条支路上的元件分别有哪些。在弄清干路和支路两个重要部分,在画电路图时対应路上出现的元件就不会出现多画和少画了,还要强调顺序,这样就能画出电路图,并向学生说明分叉点,拐角处不能画任何元件。
总结:实际在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有一把打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而这把钥匙是掌握在同学们的手中的,如何打开这扇门是由同学们决定的,只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串并联电路规律的理解与应用[J]. 黄芳芳,张杰林.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11(12)
[2]层层深入 逐步推进——并联电路中的推进式教学[J]. 朱茂祥. 新课程导学. 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