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识字能力提升策略
(一)汉字教学中的游戏化方法
通过将游戏机制引入汉字学习过程,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游戏化方法可以包括多种形式,例如:构建以汉字为元素的游戏场景,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习汉字;设计拼字比赛、汉字接龙等互动性强的团队竞赛,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利用数字工具,如教育类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提供个性化的汉字学习游戏,让学生通过闯关、积分奖励等形式进行自我挑战和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设计猜字谜、找寻字形组合规律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加深对汉字结构和用法的理解。通过这些游戏化的方法,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确保游戏化方法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游戏内容和规则,确保游戏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既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视频、动画等以及信息技术如电脑、平板电脑、互联网等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传统的汉字学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将抽象的汉字以形象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得到刺激,增强记忆效果。例如,通过动画展示汉字的笔顺、部首和造字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汉字结构;使用视频播放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或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和用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利用电脑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此外,互动式学习平台和教育软件允许学生通过在线测试、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估和学习,同时也便于教师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更进一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可以创建虚拟学习环境,模拟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鼓励学生参与到情境化的学习中来。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汉字识别能力。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阅读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与科学性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内的有限文本,而是强调引入丰富多元的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阅读需求,同时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和适宜性。多样性体现在教师应选取各种体裁、风格和主题的文本作为阅读材料[1]。包括经典的童话故事、传统的诗歌韵文、现代的小说散文,以及非文学类的材料,如科普文章、历史故事、日常新闻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他们跨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科学性则要求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需考虑到文本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对于不同年级和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避免过难或过易,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积极性。此外,科学性还意味着所选材料需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并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形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资源获取合适的阅读材料,比如图书馆、互联网资源、专业阅读教材等。通过精心挑选和组织,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涵盖广泛主题和风格的阅读库,供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自由阅读。
(二)互动式阅读教学法的实践
互动式阅读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该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和构建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设计具有互动性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问、讨论和分享个人想法。例如,在教授《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内容,然后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对话,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文本内容。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走进北京春节”主题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与北京春节进行比较。此外,还可以安排一次模拟采访活动,让学生扮演记者和北京当地人,通过问答形式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通过这样的互动式阅读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思考。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深度阅读强调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而批判性思维则是指能够客观评估信息和论点的能力,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2]。深度阅读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还要能挖掘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深层含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等。同时,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会怀疑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信息。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来说,在教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鼓励他们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口号背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读书如何帮助国家崛起?”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对于读书的认识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文本和收集到的信息,比如让学生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除了读书,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语文教学将更加多元、个性化和高效。学生的识字与阅读能力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掌握,而是成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马明辉.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途径探究[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6):25-26.
[2] 宋飞飞.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策略[J]. 读与写,2021,18(3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