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习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农业职业教育立足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肩负着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生物机电学校结合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等涉农专业,组织了一支调研队伍,实地走访了仙女、春梅蔬菜、四清水果等12家蔬果基地,与经营主体和乡镇负责人座谈了解情况,并针对蔬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一、湘潭市蔬果产业现状
近年来,以长株潭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为契机,全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推广蔬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经营主体,给予产业扶持等措施,推动蔬果产业由粗放种植向集约高效种植转变,着力提升蔬果产业发展质量。
(一)蔬果适度规模种植情况。全市每年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市城区蔬菜自给率超过70%,重要蔬菜品种的自供率达85%以上。与蔬菜产业相比,全市水果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种植面积累计25万亩左右,主要种类涵盖柑橘类、葡萄、草莓、猕猴桃、梨、部分樱桃品种,以及设施栽培西(甜)瓜、火龙果、百香果等20余类品种。
(二)蔬果基地建设情况。我市现有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200余家,基本集中在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获批2019年省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基地项目类)2个,建成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园8家,省级特色示范园9家,市级标准园21家。水果也涌现了湘乡龙之源、泉龙果业、雨湖三益,湘潭县新怡、亚华砂糖橘,韶山四清等颇有影响力的基地,特别是翻江镇的黄桃、泉塘镇的红心蜜柚,茶恩寺镇的红心猕猴桃、云湖桥镇的脐橙等多个产业基地,已经打造出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情况。设施农业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环境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保护设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为地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方式。湘乡市设施蔬菜面积0.5万亩,湘潭县设施蔬菜面积1.76万亩,其中大中棚蔬菜7300亩。花石镇北马峰公司流转耕地2012亩、山地2300亩,统一安排种子、肥料、提供技术指导,大力发展红薯粉、蔬菜产业,安排当地村民就业,并带动周边库区移民参与蔬菜生产。
二、当前蔬果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失。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蔬果(园艺、植保)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特别是懂专业技术又善综合协调的人才更是奇缺。科研队伍中原农科所、原种场具备蔬菜科研和推广能力,现也统一撤并至市大数据中心。90年代取消统招统分以后无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农业部门工作,近年农业系统机构改革不能新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处于“人散、线断、楼空”状态。
(二)抗风险能力弱。蔬果生产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弱,水果无专门种类农业保险,蔬菜受灾后赔付率也低。遇到蔬果丰收,但增产不增收,有时甚至无人问津。水果产区水利建设薄弱,大部分仍属“靠天收”,果园道路、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制约了水果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产业成本偏高。一是流转费用过高,受农业示范园区和种植结构调整因素,目前全市普遍蔬菜产业土地流转费用高达700-1200元每亩,既增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利于蔬菜产业长远发展。二是蔬果产业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人工成本高。
(四)产业链不完善。目前我市蔬菜外销量不高,约占全市蔬菜产量的20%左右,还没有形成完善外销体系。蔬果产业缺乏龙头企业进行蔬果产品深加工,二产加工业很脆弱,三产服务业也刚起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蔬果普遍不易保存,种植过多则卖不出去,存放的时间很短,找准销路和解决储藏问题是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的关键。此外,在净菜配送和蔬菜精深加工方面产销链不完善,制约了蔬果产业发展。
三、蔬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在现今时期,要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在基础设施、品种优化、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市场导向作用,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强力推进蔬果产业发展。
(一)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菜篮子”是民生工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度规模经营蔬果基地是产业扶贫基地,是扶贫对象就业的重要去处,是我市开展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建议切实加强对蔬菜产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菜篮子”工程建设补贴扶持政策,引进一批有实力、懂技术的主体进入湘潭发展蔬菜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好市蔬菜协会的行业管理作用,支持协会以“绿色、安全、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通过组织产销对接会、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为湘潭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二)建议推进品牌建设。在全市创建一批特色蔬果示范片,稳步扩大地标产品生产面积,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拓展销售范围和途径。同时引导企业、协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提升品牌建设力度,加快蔬菜产品品牌化培育步伐,扩大市场份额。建议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加大资金投入,集中部分涉农资金,向创建蔬果名牌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把优势产品做优做强,扩大品牌蔬果的市场占有量。
(三)建议完善产业链条。一是积极引导我市蔬果基地开辟新市场,鼓励湘潭蔬果品牌打入外地市场,支持我市基地拓展同沿海城市、港、澳地区的蔬菜订单生产合作。二是鼓励基地同大型超市、各企业、高校、酒店达成长期的产销合作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拓展和开发蔬果产业的功能,把蔬果生产同观光、休闲、旅游、采摘结合起来,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性、融合型发展模式,推进蔬果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的美丽新农村。四是鼓励职业学校利用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探索发展电商配送,主动对接、主动作为,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建立电子销售模式,解决电子商务学生就业和蔬果销售难题。
(四)建议中职助力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应顺应新时代建设的需求,农村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机会。无论是产业还是乡村建设行动里面需要一大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相关人才,特别是涉农中职,更要主动对接农村生产的需要,大力培养果蔬、生猪、水稻等生产经营人才等人才。专业面向要有“农”指向,要调整优化,师资建设要增加“农”教师,顺应发展要求,建立一支有知识懂技术的高素质“农”字号教师队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乡村振兴建设的问题,学会农技、敢于务农创业,从而真正培养出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
[2] 陈勇兵.王晓艳,现代水生蔬菜产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3] 裴孝伯 有机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阴秀君 杜彦江 李锋.农业农村综合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5] 郑寨生.水生蔬菜生产现状及其前最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