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儿童就诊的科室,此科室就诊者特点是年龄小,脏器器官、免疫系统未得到完善的发育,很难保持较高的卫生意识和风险意识,在被细菌、病毒感染后,身体无法发挥抵抗作用,使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不断发生。细菌性感染类疾病,致病机制是病菌在各因素下侵入儿童血液循环系统后,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繁殖生长所致,常带给患儿寒战、高烧症状[1]。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既往用血常规检验确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情况,但此结果和患儿药物、情绪有密切关联,检出结果准确性低,而CRP有敏感性高的特点,能作为细菌性感染类疾病的诊断依据[2]。故课题以儿科细菌性感染者、体检正常者为样本,各纳入21例,旨在观察血常规+CRP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是儿科细菌性感染者、体检正常者,各纳入21例,组别是感染组、正常组,均在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行血常规、CRP检查,感染组:10例女,11例男,BMI指数15.8-26.7kg/m²,BMI指数均值(18.94±1.83)kg/m²;年龄0.8-12.4岁,年龄均值(6.65±2.17)岁。正常组:11例女,10例男,BMI指数15.2-27.1kg/m²,BMI指数均值(19.40±1.76)kg/m²;年龄0.5-12.8岁,年龄均值(6.91±2.32)岁。两组无差异(P>0.05)。
1.2方法
在晨间空腹状态下对纳入者行静脉抽血处理,抽血量为1mL,行白细胞、CRP的检测,前者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后者用蛋白分析仪检测。
1.3观察指标
指标差异:白细胞、CRP,前者正常水平4-10×109/L,后者正常水平0-10mg/L。观察各检验方式对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SPSS23.0,指标差异用t检验,阳性检出率用X²检验,P<0.05,有意义。
2.结果
2.1指标差异
比较白细胞计数和CRP,感染组和正常组差异大,前者中两项数据水平更高,和后者数据符合常态分布,P<0.05。
表1指标差异观察
2.1各检验方式对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
CRP+血常规对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高,所获取的数值是100.00%,此数据高于CRP阳性检出率(80.95%)(P=0.0355,X²=4.4211),高于血常规阳性检出率(76.19%),(P=0.0172,X²=5.6757)。
表2各检验方式对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观察
3.讨论
儿童免疫系统处于发育状态,机体无法维持良好的抵抗力,细菌感染难度低,在换季或其他特殊时期容易发生细菌性感染类疾病,若不对症治疗,流涕、高烧等问题会加重,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血常规能检出细菌性感染患儿的白细胞,但此数值会受到免疫系统、检测温度的影响,准确度欠佳,很难作为患儿治疗的依据。CRP,有着灵敏度极高的特点,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手术、感染、创伤等机体损伤状态下,此指标均会有上升趋势。一般情况下,CRP在人体中不会超过10mg/L,若此数值超过10mg/L,则提示机体有细菌感染性疾病,当患儿疾病得到控制,炎症反应得到改善后,数值会在短时间下降至正常水平,其数值的高低和感染程度的关系为正相关[3]。对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者行血常规检查,有影响因素多的劣势,患儿服药情况、体温情况均会造成白细胞计数的异常改变,结果准确性不足以作为诊治依据,仅能发挥参考作用。而CRP+血常规的使用,使数值准确性得到保证,在获取血液标本后短时间内即能得出检查结果,且检查重复性、经济性较强,不会对细菌性感染患儿造成严重的机体损伤,被患儿家属接受,可作为抗感染治疗的依据[4]。
综上所述,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有一定的危害性,行血常规+CRP检验有准确率高的优势,能作为抗感染治疗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茜,程华,周娜.全血CRP联合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24):2865-2866.
[2]唐永华,胡新凤.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作用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4):694-695.
[3]何丽菊.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6):469-472.
[4]陶晶,谢田刚.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联合应用C-反应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血常规检验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