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的内涵
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从词源学上考察,“哲学”的拉丁语是Philosophia,由philo和sophia组合而成,philo的意思是热爱,sophia则是名词智慧。所以哲学就是热爱智慧之学。然后,从教育门类角度看,哲学是一个一级学科,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能扩充人们对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认知,丰富人的心灵,让智慧回归于人,教育意义深远。最后,从价值观方面思考,哲学还是一种对生命的反思,它能将生命的意义建立于自由意志之上,使人们在超越、反抗自然过程中反思调整自己,进而发现生命的意义,达到学哲学的最高境界。当然,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不同的学者对哲学及其功能各有着不同的回答,都是在见仁见智。从大而化之层面上,我们才可以相对明确的说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是关注“形而上的、根源性、终极性、普遍性的东西”的学问 。
二、哲学的历史演进
(一)西方哲学溯源
首次在“哲学”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把万物本质抽象为“数”,为具体和抽象的所有事物找到本原。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走向成熟,这一时期哲学思考的重心转向了人与社会,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服务于教化。之后,罗马帝国时代哲学增加了宗教的因素,于欧洲中世纪,哲学彻底将重心转向“神”,正如经院哲学集大成者阿奎那所说“信仰是心灵的最高能力”。这一时期,哲学重在论证上帝存在问题,沦为神学的婢女。文艺复兴后,哲学开始摆脱教会束缚,转向认识论问题研究。笛卡尔用自我意识突破传统哲学,带领哲学走入近代;康德赞叹哲学利于我们澄清知识;黑格尔则把哲学视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更把真正的哲学推崇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西方哲学在反叛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开始兴起。实证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精神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等等,关切人的存在,开始用具体科学推动哲学发展,逐渐形成以理性为核心的系统、思辩的哲学体系。
(二)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
我国古代并没有与“philosophy”相关的“哲学”这个概念,它是我国近代从日本舶来的。但中国历史上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哲学”的概念并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先贤没有“爱智慧”的观念。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富有哲思、哲学智慧的民族。早在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就已萌芽。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哲学逐渐成形。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儒、道、释三派哲学各具风格,它们独特的宇宙观、发展观、人生观、知行观、理想观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哲思空间,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清晚期,中国古典哲学的殿军龚自珍列出的“性道之学”,阐释了中国哲学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也生动说明了中国在近代之前已经有追求智慧的自觉意识。然而,在中国近代,列强侵略,民族危亡加剧,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传统语境中的哲学范式很难满足当时人们救亡图存、实现现代化的精神诉求。所以,我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西方哲学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后,哲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焕发出令人瞩目的新生机。中国哲学也迎来了新机遇!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我国本土哲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凭借其科学系统的思想方法、务实真挚的为民情怀在各种“主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锐利武器。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中国获得巨大的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饱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真理光辉,是我党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重要思想。不过,当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上并不完全等同于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西方哲学的简单平移,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不断总结、实践、深化的过程中融入了具有中国问题、中国话语、中国立场、中国视域的思想,愈发凸显马哲的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与革命性。
现今,我国各阶段学生都接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都渗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教育。让学生学习这些逻辑紧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就是想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去做哲学。做哲学是教育的一种更高境界的追求。它不同于学哲学,学哲学是学习、理解外在的文本理论知识,做哲学却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实践、哲学操作。因此,教育者在教授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明白:学习和运用哲学并不只是哲学史家的事情,也不是学习、掌握一些相关理论就可以了,而是能依照哲学的内在的哲学性的思维方法去训练能不断探究事物和世界本质性问题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做哲学,去哲学性地思考问题,把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和体现于每个人的存在和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把哲学简单看成一门学科,而应把它看作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庞杂的理论体系,把它看作是历代先贤说不完道不尽的哲理与智慧。我们要让学生深刻明白哲学既不是无用之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让学生在正确看待哲学的同时充分发挥“真正的哲学”的价值,使其能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潘德荣.哲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2]邓晓芒.什么是哲学[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
[3]张志强.何谓“中国哲学的机遇”——试论叶秀山先生的哲学观[J].中国哲学史,2020.01
[4]张能为.何谓“做哲学”及其主要面向问题[J].哲学分析,2020.11
[5]孔国庆,陈影.大学《原理》与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程内容衔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1
[6]刘颖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领导科学,2021.3
作者简介:王萍(1997—),女,汉族,广东惠州市人,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