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在小学音乐课中的重要性
张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标,. 浅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在小学音乐课中的重要性[J]. 中国教育研究,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183.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随着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后,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与小学音乐的特点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舞在音乐课堂中应用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实例,找出两者结合的策略,达到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舞小学音乐教育结合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83
基金资助:

前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乐舞就以“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结合形式出现,体现出音乐与舞蹈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音乐课来说,大多数老师因个人主专业原因,在民族民间歌曲的教学中,采用的是体态律动和声势律动为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不够深入,学生无法从更专业的角度认识民族音乐舞蹈特点。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应积极分析中国少数民族舞与其音乐的共性,加深学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舞蹈与音乐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针对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做法是简单介绍民族背景,再通过旋律、节奏、歌词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最后通过演唱时加入拍手、拍肩或者跺脚等与歌曲特点不符合的律动来进行教学效果反馈,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获得较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与感受。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民族音乐中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运用应该更加专业,将相应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引入到民族歌曲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例如,五年级下册演唱课《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族民歌,假如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学习歌词、旋律,学生很可能也只是学会了一首歌曲,而没有从内心感受到“歌舞之乡”的音乐魅力。通过歌曲教学,教师不仅可以介绍当地的民俗,还可以通过观看维吾尔族歌舞视频,感受其音乐文化特点。在聆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维族舞蹈动作,如:脱帽手、移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动作,尤其是“移颈”这个动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新奇有趣,既让学生体验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色,又让学生通过动作来感受歌词中奔放而又略带羞涩的人物性格。学习符合民族特色的动作目的不在于跳舞,而是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和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个性特征,达到进一步感受歌曲韵律的作用。在学会歌曲后可以再以表演形式让学生边唱边跳,以此来感受歌曲欢快热情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可以准备相应的民族服装和极具新疆特色的小辫子,来让学生更近一步的感受维吾尔族载歌载舞的音乐风格。总体而言,在小学音乐课中,教师积极结合少数民族舞蹈,引导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界限,建构更深层次的学习力量,达到高效音乐课堂,改变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舞蹈与音乐文化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引入少数民族舞蹈是不够的,乐舞教育的实质是结合已有知识,提供审美创造,教师的教学还有着更深远、广泛的意义。首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通过对华夏优秀的文化的了解,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开阔的视野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让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音乐教育,教师不仅需要进行符合歌曲的动作指导,更应对其背后的文化进行传授。例如,五年级下册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一首具有羌族音乐特点且融入藏族舞蹈文化的歌曲,这首歌曲也很能帮助学生树立五十六个民族互帮互学共同繁荣的理念。教师在进行本堂课教学时可以从“吹起哟,羌笛哟,跳锅庄哟喂”这句歌词入手介绍,“羌笛”是羌族重要的民族乐器,而“锅庄”是流行于我国西藏、四川、云南一带的藏族舞蹈,由于羌族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那里居住的藏民和羌民较多,因此羌族人民也非常喜爱“锅庄”这种民间舞蹈,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在表现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吹羌笛共同跳锅庄舞“拉手成圈舞蹈”的形式,感受羌族人民在欢快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体会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从整体上来说,民族音乐并非孤立的,而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能激发学生领略音乐魅力的兴趣。教师应该明白,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并非定的得越高越好,只要符合音乐特点、切合实际,就是最好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节音乐课学会一首歌曲并了解其背后的音乐文化,就是最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少数民族舞蹈与音乐风格

当少数民族舞蹈与小学音乐教育相结合时,一般的音乐教师由于往往会陷入单一的组合模式,整个舞蹈形式和相应的音乐都十分单调,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广度,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多元化的认知。因此,教师应积极整合舞蹈资源,改变对原有音乐教育的印象,促进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例如四年级上册演唱课《我的家乡日喀则》是一首非常欢快活泼的藏族歌曲,这堂课教师在教学时配合藏族的踢踏舞,更能呈现出藏民们载歌载舞、热闹欢快的生活场景;而另一首藏族歌曲《卓玛》,舞姿优美的弦子舞更能为其增添感情色彩。弦子舞又称“康谐”,连绵不断的“屈伸”便是它的动作特点,其动作的抒情性使音乐旋律舒缓延绵,这样一种柔中带刚的舞蹈风格更为适合旋律柔和节奏平稳的歌曲。通过两首歌曲的学习对比,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藏族音乐不同的风格特点,也从动作中了解藏族舞蹈的多样性,更能借助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因此,教师首先也需要掌握音乐的风格特点,再选择符合其旋律、节奏的律动将其结合,这样才能为教学目标做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传统环境下,小学音乐课程的开发形式往往是常规的。老师的课堂阶段大概可归纳为四个部分,即:介绍情境、理解歌词、教歌、唱歌。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大。为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另外提出解决措施:首先,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了解音乐背后表达的传统文化,最好能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动作。通过结合民间舞,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兴趣地学习音乐;其次,在深入了解音乐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舞蹈的音乐风格进行适当的编排、改进和融合,真正让舞蹈在音乐中,让音乐在舞蹈中,加深两者的结合;最后,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落实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音乐结合,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马苏薇.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民时评).2020.10(28):版次05版
[2]秦月.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J].大众文艺2015.4(14) :51-51.
[3]张莉.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体验[J].科普童话.2014.7 (11 ) :71-7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