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国家治理既是一种实践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在世时经历的唯一一次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中。《法兰西内战》阐明,巴黎公社是新生的具有社会主义国家雏形的政权。巴黎公社作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全新的国家治理。巴黎公社作为19世纪欧洲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它的伟大意义在于描绘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应然状态和发展趋势。然而,巴黎公社具有时代、地域特点,无产阶级国家不可能照搬巴黎公社。因此,各国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无产阶级国家治理在本国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我国国家治理的经验,立足新时代国际国内的新挑战,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思想和中国新时代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国家治理的新理念新战略新要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境界。
治理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付出了比西方小得多的代价,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用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最大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和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基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即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迫切要求我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因此,我党必须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绝不能丢弃的,必须通过学习从根本上掌握其精髓即立场、观点、方法,否则我们党将丧失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这样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治理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这一论述深刻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要原则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是具有最高地位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因此,在政治建设上,要确保人民依法享有更加广泛、更加真实、更加有效的民主权利。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也不断扩大。在经济建设上,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市场物价,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文化建设上,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目标,结合人民的生活实际,创作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在社会建设上,要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民生水平,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培训,鼓励创新创业,促进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良性互动。
治理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最大的区别。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在于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遵循法治规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自信、保持定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落实好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应对全球治理挑战,都深刻启示我们,只有运用制度优势、强化法治之力,才能更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治理目标: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能力,二是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动态发展过程。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多个领域、层次以及维度对社会主义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寻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百年大计——中国梦的实现。
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创造的过程。创新观是实践行动中最重要的思想,推动创新观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运用意义重大。创新国家治理体制,深入研究国家治理规律,不仅要在自身的发展完善中逐步摸索,更要敢于借鉴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新成果。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冲突和日益复杂的利益矛盾,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治理体制,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切实提高政府的国家治理效能,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持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全球治理:坚持共建共商共享原则,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史与疾病史始终相伴相随,人类的进化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与各种疾病不断进行斗争的历史。2019年末,新冠肺炎来势汹汹,自爆发以来,确诊病例与日俱增,远超于当年的“非典”疫情,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因为我国应对疫情的方式、效率和医疗水平也同样远超于当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都具有国际主义襟怀。随着疫情在国外大肆蔓延,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地帮助众多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病毒传播没有国界、不分种族,是人类的共同敌人,把疫情政治化、标签化不利于国际合作。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合作才能守护好共同的地球家园。”为了帮助世界共渡难关,捐助医疗物资,派遣医疗人员,把抗击疫情的经验与各国交流,中国的做法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所采取的措施给全世界争取了时间,也给世界提供了防疫窗口期。
《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挑战,凸显了全球治理存在的短板。针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习近平主席强调,应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合作,坚持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着眼于本国的发展,更要注重世界各国的发展,从而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交汇中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全球化道路。
时代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时代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国家治理也不例外。我们不必苛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理论和实践方案,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理论,解答新的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完全可以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优势,做到后来居上,在世界引领国家治理研究领域的潮流。进入新时代,为应对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围绕着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的新特征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116页。
[3]郭强.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思想——以《法兰西内战》为中心[J].观察与思考,2020(06):15-26
[4]高文勇.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逻辑·视角·议题·前瞻[J].晋阳学刊,2020(06):16-24..
[5]孙婷婷,胡瑞恺.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内涵、意义与价值探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0):1-3+11.
[6]李清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唯物辩证法原理[J].喀什大学学报,2020,41(05):18-22.
[7]何小红,罗成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当代发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5):1-5.
[8]孙东山.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9]李冬凤,张文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2020-12-26].
[10]高红雨.抗疫斗争中的中国经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7-21.
作者简介:段雅楠(1997—),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学历:硕士在读,单位:天津商业大学,邮编300400,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