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留思考时间,构建学习氛围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策略的选择,问题的情境的设计。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只注重与所教内容相关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营造出高效率的问题情境,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思维能力不利。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挑选出一些易于理解的题目,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采取多种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可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思考,并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索。合理地预留思考时间,能营造一种轻松、轻松的学习气氛,这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高效地作答。
二、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还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老师都是先提问再提问,再对答案进行点评,最后给出正确答案。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能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创设各种形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回答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具体而言,构建富有思趣问题情境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激发矛盾法,即当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不直接告诉他正确答案,而是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然后把学生分成赞成和反对两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争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三、促进有效互动,满足情感诉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回答得不完整和不具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转换,主动指导学生发现自己忽略的知识,改进自己的解题思路。另外,初中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群体,如果老师不顾及学生的感情需要,直接将正确答案公布出来,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为了提高课堂互动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在提问之后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适时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指导。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促进有效地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第一,情绪呼唤。教师可给学生讲一些感人的小故事,引起他们的共鸣,然后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历史人物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可先讲一个小故事,再问:“条件这么艰苦,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互相竞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好胜心。第二,互动教学法。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小教师,一边完成讲解知识的任务,一边解答学生的问题。如果学困生在担任小教师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可鼓励其提出疑问,然后找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助他完成后面的讲解。这可以激发学生对同学的关爱之情,提高学习效率。为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目标,设计出有效、合理的课堂互动环节,使学生既能积极地发表意见,又能及时提问。
四、重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不仅是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先决条件,更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标志。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历史学习看成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其实,要真正学好历史这门课,除了要记住有关的知识点外,还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重塑教育观念,密切注意学生学习风格的变化,运用多种史料等先进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例,学生们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逐渐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对社会的影响,感受到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课程结束时,老师抛出一道开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您对少数人所持的‘洋货就是好货’的看法如何?”有的同学回答说:一开始,这一部分人觉得‘洋货好’,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内生产的某些产品在质量、性价比上还有提高的余地。不过,随着科技进步与国货兴起,国内产品的品质与性价比都比较高,国人应该看到国产品牌的潜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同时,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有正确的、全面地理解问题的设计与应用。
五、倡导举一反三,强化思维训练
一般情况下,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求人们持辩证思维。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过去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一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发现问题的实质,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举一反三”的原则,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具体地讲,“举一反三”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在“一”的基础上搭建学习平台;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为例,教师可举几个文学实例,引导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第二个步骤,用“三”展开,组织自学。例如,在学习这门课时,学生可考虑到文艺复兴除了文学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对已学过的思维方法是否能进行迁移和运用。第三步,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这门课时,学生要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综合地归纳出文艺复兴的具体内容,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教师要设计有效、合理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教师也要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并对知识进行后续应用。
结语
总之,问题教学法与以往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同,问题教学法既能帮助初中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理解,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思维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教师应在“问题教学”中融入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建设高效率的课堂。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项目和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地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架构,培养出辩证分析的能力,做到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孙达 . 基于史料角度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思考[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20-21.
[2]万丽 . 初中历史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3):68-71.
[3]金丽燕.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界,2024(1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