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加强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能力,利于全面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因此,作为相关技术人员,要重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科学的将其有效的应用到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从而进一步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1人工智能的概述
人工智能主要可实现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其能够模拟人脑思维,能够针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处置,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以技术手段模仿人脑的运作,从而实现对人类思维的效仿。典型案例为人机互动等。二是能够仿照大脑的组织结构。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模拟构建人类的神经系统,利用科学的算法使信息手段完成人脑的思维过程,如感知机模型。三是能够模拟人类的行为模式。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搜集环境信息来完成学习和优化,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完成对人类行为的模仿,如生物智能算法等。上述三个方面的功能具有逐层深入的关系,从模仿思维到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最后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完成自我进化和提升,这个发展趋势也显现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走向。
人工智能具有下述优势特色:一是跨媒体的计算能力。其能够从不同的媒体和平台中搜集目标信息,进而进行整合处理。二是大数据计算。该技术基于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因此对于大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综合处理等方面均能够体现出较强的优势特征。三是自主学习。人工智能与人类具有相似的思维和学习能力,能够依据既定的规则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仿生性能。人工智能具有感知能力,能够基于VR完成人机同步操作。五是语言功能。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简单运用交流词汇,还能深入掌握语言表述的规则及内涵等深层次的信息,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人机交流。
2电子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二者在具体应用时具有较多的交叉联系。人工智能以控制论、神经心理学及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及技术为依托,从理论层面与电子信息技术工程存在诸多交叉点,二者均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和运算,且在融合时还会产生技术方面的关联,如数字信号处理技术、C语言程序等。我国已将人工智能的建设与开发工作作为国家级的重点研究项目,该项技术的发展及在不同领域实现的突破,也会为科技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在人工智能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资源,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开发与应用较广,对人类的生活构成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许多行业龙头企业均投入到电子信息技术工程及人工智能的研究与潜力挖掘中,如华为、BAT等,同时吸引了大批行业人才投入到新兴技术的研究中。显然人工智能的产物已经悄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切实以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化了人类的体验感。如手机中不断革新的软硬件技术,便实现了更为便捷的智能化操作,手机功能为用户带来不断的新奇体验,VR到AR、2D到3D的进化也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
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均以科技为基础,致力于发展与优化自然,为人类营造更为先进和舒适的生存环境。人工智能致力于实现人与机器的无障碍交流,使机器能够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物联网、大数据等的计算能力日益增强,可促进人工智能完成难度更高的任务,其具有的语言及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较为密切,这也决定了二者的发展趋势相辅相成。技术的发展需以资金支持为基础,因此在实际研发的过程中,应本着实用性的理念,在有效降低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提升研发的质量和速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技术突破。
3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3.1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技术实现
人工智能能够依托通信技术的神经系统完成深入的学习,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前向拟合来完成更为深入的梳理分析,从而在网络系统中完成数学模型的搭建,最终实现数据拟合。数据样本的标记点不仅可作为人工智能计算基础,技术人员还可通过考察标记点的位置来测算模型建立的准确性,从而进行调整和优化。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能够随时根据需要调节流量,目前较为常用的神经系统为TensorFlow等。其能够将多个GPU并联,从而完成对大量信息的系统处理。当前通信技术在AI领域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如在服务业、生产链条中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均可辅助行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在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中也能明显看到人工智能的效果。智能性的机器人有两种类型:一是偏向于日常管理方面的,如扫地机器人能够在图书馆的环境维护工作中发挥作用,自动还书机器人能够对用户送还的书籍进行有序的分类、登记和存储,此外还可使用多种功能的机器人完成其他各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水平。二是具有咨询服务功能的机器人。该类机器人能够依据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对书馆现藏的信息资源进行快速检索,在满足用户基本的信息需求后提供进一步的智能化服务,如资料的打印、整理等。对资料的智能化检索是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内容之一,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也是衡量图书馆综合管理能力的标准。借助通信技术在人工智能方面完成信息检索,能够辅助用户快速获取目标信息,从而提升相应的体验感。
3.2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实践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方面有两类。从硬件层面来讲,其集成化的电路是人工智能实现更为精密和集成效果更高的前提基础,且在大幅提升运算能力的同时,还降低了体积,从而使智能机器人得以产生。基于嵌入式芯片的技术发展,信息处理器的等级已经上升到7nm,有效实现了人工智能硬件处理技术方面的提升,为处理更大量的信息提供了硬件方面的帮助。此外芯片还具有节能的功效,用电量更低,且具有多个数据接口,可同时并联处理多个GPU与C++,为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从软件角度来讲,信息控制系统能够完成生产链的智能化操控,举例来说,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便在搭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CAD技术完成对工程的多维度规划,使电气设备能够按照复杂程度更高的程序运行,同时满足生产链条中的各项要求。通过模拟可验证设计的有效性,且在速度方面也能够实现大幅提升。此外技术人员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随时修改完善,促进整个设计过程的高效实施。人工智能运用自动控制程序来实施精准操作,从而保证各个设备的顺利运行。高智能水平的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电气自动化程度,并使控制的精度更高,明显提升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
3.3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储存技术
3.3.1电子信息资源人工智能存储方法
信息资源存储系统主要用于科学划分磁盘和分区上的信息内容及结构,其主要的存储原理为:第一,在正式使用系统前,需对整个磁盘进行有序划分,从而获取虚拟的位置;第二,系统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名及扩展名、文件属性及生成日期等内容,系统内可将上述信息编制到目录当中,以便为后续的系统管理提供便利条件;第三,程序目录中应体现出磁盘存储的虚拟地址信息。传统的资源存储方式应用的是计算机文件系统,该方式能够为目录编辑提供的空间较小,黑客入侵时会直接获取磁盘上的真实地址信息,导致大量的电子信息面临泄露的风险,而人工智能存储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3.3.2资源存储逻辑关系分析
目录资源的存储基于原存储方式,通过合并操作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完整的目录信息。人工智能资源存储内在关系如图3-1所示。
图3-1基于人工智能资源存储逻辑关系分析
运用人工智能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存储,能够为文件添加扩展功能,将合并的文件存储到系统内,运用模拟存储系统进行记录,同时用户也可自行记录。对资源存储的内在逻辑性进行分析,可充分提升信息存储的可靠性,以此为优化资源分配提供前提。
3.3.3资源分布优化
在不同的集群中要尽量均匀分布数据资源,从而均衡负载量,而人工智能恰恰能够满足上述要求。运用Hadoop实施布局的方案设置,可在规定时间内对信息资源进行存储,实施资源优化时,由于无效资源的使用使设备中仍保留可一定的属性,可将设备中的所有资源存储于同一节点,再利用人工智能将信息资源进行连续存储,从而大幅减少信息的传输时间消耗,全面提升存储的实施效率,最终结合资源分布的实际内容发挥资源存储的一系列功能。对信息资源分布的优化设计方案如图3-2所示。
图3-2资源分布优化配置方案
如图,在存储系统中,信息资源的系数可通过自定义的方式设定,并结合计算的最终结果存储多个副本,从而准确锁定不同的资源存储位置。如果具体的位置信息出现偏差,则需忽略该位置,继续锁定其他可存放资源的位置,最终将所有的资源位置固定。
4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完美融合过程,资源共享在其中也发挥了较为核心的功能。人工智能本身便具有多元化特征,所涉及的数据信息较多,因此若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使用,能够依据人工智能的具体需求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实用和便捷的数据处理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当前P2P技术的应用分析逐渐深入,以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不同用户端的互通交流,并可在平台的运行中完成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技术人员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搜集目标信息,并按照用户的具体需求和既定的数据处理方式,实现网络层面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人工智能还能主动对用户的网络环境参数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获取网络的状态信息,从而采取最优化的手段实施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最终实现对不同渠道的网络资源进行科学处理和使用。
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了有效的应用人工智能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率。从而利于实现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够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洪波.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06):198.
[2]黄鹏.浅谈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4):143-144.
[3]李家乐.浅谈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38):243-244.
[4]王政.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解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0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