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肩负着小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小学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以生活事件为教材、以儿童生活为线索的综合性学科,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小学生成长路上必备的精神食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一)有“立德树人”教育意义
在小学阶段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简单的了解法律知识,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加以改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最大程度上,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道德与法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种“法律”的种子,让这棵种子在小学生的心里产生萌芽,有助于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后,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规范,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把道德与法治这两个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节约课上时间的同时也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学科,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在德育方面上的提高,从而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拓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课外有所收获。学校要开展各项德育活动,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与新的教学理念不匹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让教师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要占主体地位,但是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却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明显是行不通的。从以上情况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也只是以教学内容作为参考,只设计每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联系性,这是因为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来制定教学目标,没有正确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没有帮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
(二)过于依赖教材,未能拓展教学内容
目前,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采取统一的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化,教师如果没有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学好来进行教学,没有主动为学生搜集一些课外教学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只对课本上乏味枯燥的知识进行讲解,将会有一部分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从而达不到教师教学预期的效果。
三、小学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运用电子多媒体手段
小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性格、学习能力等原因,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电子多媒体这一辅助工具进行教学,通过教师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给学生搜集相关知识,通过在多媒体上播放视频、动画、图片等影响资料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加深小学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使小学生占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与引导,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思考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传统节日中的“家”》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上搜索传统节日的图片、视频、纪录片等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段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回家过年的急切心情,对比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年夜饭的变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感受到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导入这一环节,向学生们展示了不同年龄断不同行业的人,不管路途有多遥远,都要赶回家过年的场景,所学生快速带入情境当中,感受中国人对家的向往,感受到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最大心愿,以此来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占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下环节里分析和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实际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当中,与情境相融合,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仅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本单元教学内容讲述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虎门销烟”到“红军长征两万里”再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到最后“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展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完成民族复兴走过的艰辛路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编写的意义,结合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积极参与到情境当中,让学生深感当时抗日战士有多么的不容易 ,才让我们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教师将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结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和其它学科相结合。教师应充分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要点,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和作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丽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试题与研究,2020(05):29.
[2]黄新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8(25):49-50.
作者简介:黄果(1984.9-),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