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路思考
张桂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桂琴,. 文化自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路思考[J]. 哲学研究进展,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99.
摘要: 从文化自觉、文化理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四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深化、彰显、实现,可以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 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DOI:10.12721/ccn.2022.157199
基金资助:项目基金:202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BDJ002.。

文化是唤起一个民族和国家自信心与自信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相契合,适应着时代发展,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力量与气度。

一、以文化自觉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以文化自觉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动力。

1、通过连续性的文化过程进行渗透。连续性的文化渗透就是要通过持续性不间断地引导,打牢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理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应该形成“三结合”的网络育人体系,潜移默化地引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续性综合渗透,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转化。

2、借助合理性的文化形式加以展现。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传播不能采取硬性的灌输,而应该以春风化雨般地将抽象的价值以具象的文化形式加以呈现,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领悟,营造积极健康的情趣追求和社会氛围,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作用。

3、利用现代性的文化方式进行传播。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必须要顺应现代化的文化方式推进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正面建构和展示健康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宣传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榜样典型,营造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氛围,使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践行的行为规范。

4、开发多样性的文化体验达成实践。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需要随着受众群体接受信息方式和爱好的转变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应着力开发与构建多样性的文化体验,规避文化同质风险,推进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使受众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文化理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成,引领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1、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了主动”。[1]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骨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大地又兼具国际视野,虽然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价值多元、社会思潮多变的当下,需要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认同,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以西方文化合理价值观为补充。优秀西方文化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肌肉”,是中国文化在“洋为中用”基础上的取舍与扬弃。西方价值观突出个人主体地位,强调平等、法治与民主,推进了国人对个性的追求和法治观念等方面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也包括西方优秀文化。

三、以文化制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文化制度是以刚性机制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以此激励与督促社会大众自觉转化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将抽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化为文化制度以实现社会履践。

1、政策的保障。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调控作用。以政策手段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时,在考虑经济发展时,还要相应地考虑到政策所应传达出的政治影响、价值力量、舆论导向等问题。

2、制度的规范。制度规范是指通过制度的设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融入到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中,对旧制度中不完善部分或不符合现实状况的部分及时作出补充、完善或者调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肆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制度设计及运行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法律的约束。法律是最具有强制性、最具有力量性的行为规范,法律与道德的结合,是古今中外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实践也有赖于法律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需要贯彻在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司法的公正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四、以文化行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文化行为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性行为方式,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3]

1、日常交往活动的融入。在日常交往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首先要从日常“生活小节”入手,规范个人的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其次,日常交往中要注重礼仪规范,使日常交往主体由传统走向现代;再次,需要加强特殊行业和岗位的示范与管理,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调控机制。

2、日常礼仪活动的规范。以日常礼仪活动引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首先需要健全日常礼仪活动的规范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其次还需要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进行对接;再次是落实礼仪活动,增强礼仪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日常文化活动的渗透。在日常文化中渗透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构建完善有力的依托平台,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依托;另外,充分发挥政府、媒体、文艺工作者、社会机构的力量,在日常“类游戏”的活动中突出时代主旋律,实现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渗透。

4、日常生活环境的营造。日常生活环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首先要打造具有浓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氛围;其次要广泛造势,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另外还要在大众文化载体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传播,创建核心价值观认同网络,形成健康清新的绿色虚拟环境。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作者简介:张桂琴(1971-),女,河北黄骅人,博士,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放教育直属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学与文化。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