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思维逻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若想使学生达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将学科思维与学科能力完美地相结合,学会用化学的思维审视周围的事物,并且重视化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为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化学思维的渗透,让创新意识伴随着课堂一同发展。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站到更广阔的平台上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化学思维。
一、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从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来看,虽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各地区的学校也顺应改革制订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教师或者学校对高中化学教学不重视的现象,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受到“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对化学题目的讲解,没有做到实验与理论知识同步行进,也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缺乏化学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理解学科本质,化学思维无法形成,学科素养也得不到提升。
2.教学手段落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手段十分落后,只是一味地依靠课本和黑板进行教学,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乏味。而部分教师认为化学理论知识比化学实验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用信息科技手段,也不借助互联网技术,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到化学学科的乐趣,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学科素养的形成。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化学思维渗透教学
在高中时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是让学生拥有化学逻辑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要想完成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化学思维的渗透,通过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引入复杂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知晓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本质,从而达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高中化学所具有的特征就是知识点繁杂,运用灵活且不易掌握。教师应当重点给学生讲解化学的思维,让学生能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共同部分。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使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节时,教师要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比如:说,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有变化,即电子有转移。氧化价态升高,即失电子是氧化反应。氧化价态降低,使得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然后再给学生找到本章的一些化学反应的共同点,再进行总结“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其中有金属元素价差的变化。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只要让学生把握在一个反应过程中有价态变化,那么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可以举出两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供学生参考。比如:说:Cl2+2Na=2NaCl,等。最后为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同一反应中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比还原剂弱,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比氧化剂弱,这就是所谓“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实行探索性教学模式
探索性教学模式好处。是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尝试创新的方法解答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探索者,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思维的特长。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化学创新意识。有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让学生亲自动手,主动获取知识。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进而能够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创新的意识看待问题。例如:在进行讲解“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讲述一个情景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空气变成粮食的人是谁吗?他又运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入本章的教学,具体给学生进行讲解知识点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空气中占有绝大部分的体积,难溶于水,且化学性质很稳定。只有在一定条件才会发生N2+02=2NO这个反应。上面将空气变成粮食就是利用了氮气反应工业合成氨N2+3H2=2NH3。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氮气还可能用于哪一些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在趣味性的问题中让引入知识点。接着教师为学生扩展思考方向,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思维。
(三)积极开展问题引入教学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应当只注重课堂思维的培养,还要让学生融入生活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给予学生启示。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化学问题的新方法。关于化学的趣味性现象有很多,教师可以基于这些现象,在课堂中给学生开展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抱着思考的眼光,看待身边发生的化学现象。不断的革新化学思想。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讲解“第二节硫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使用关于本章知识的问题来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进行思考,而教师引入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观察硫在氧气中燃烧所生成物质的颜色。教师询问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这时候会有一些学生知道是二氧化硫。教师可以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式S+O2=SO2。这时候教师询问学生为什么产物不生成三氧化硫。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教学的方式。通过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式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化学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打造充满学习氛围的化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还应将生活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在化学实验环节加入生活化因素,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吸收知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爱彬.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3).
[2]秦玉虎.加强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9(25).